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识记10个生字,理解“神往、绮丽、降临”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让学生知晓日内瓦既是旅游胜地,又是重要的外交舞台。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品读相关的词句。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尝试理解词语:“神往、绮丽、降临”。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日内瓦的绮丽风光、和谐之美,同时让学生能够品味、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谈话引入,欣赏风光。
2、你觉得这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3、理解“神往”的意思。
4、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内预习:
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完成填空题:
日内瓦在瑞士的四南部,碧水青山,风光绮丽,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
2、反馈预习情况。
读准生字。
读准“讷”“绮”;找近义词理解:“绮丽”;正确书写“卵”;。
三、研读课文,深入学习。
(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课文哪一小节写了日内瓦是世界旅游胜地呢?
2、指名分句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圈出所写景点。
3、哪个景点最吸引你?请你读读文中描写这个景点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交流:
(1)湖的形状略像一弯新月,水色湛蓝,犹如翡翠铺成。
指名读。
理解“略像”:形状有点像一弯新月,可又不是特别像,“略”字用得准确。
学习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2)湖的南岸,高耸的雪峰上,白雪皑皑。
理解“高耸”:山高而直;“白雪皑皑”:雪十分洁白的样子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3)沿湖公园密布,一幢幢造型奇特的别墅掩映其间。
联系上下文理解“密布”:说明公园多;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掩映”:沿湖一片绿色,公园密布,在绿色的缝隙间能看到造型奇特的别墅,它们相互衬托,相互遮掩,这便是“掩映”。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湖中有一座高达130米的人工喷泉,群群白鸽在湖畔漫步,天鹅、海鸥、野鸭在湖中追逐嬉戏。
联系实际了解“130米”的高度。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师生合作朗读。
5、日内瓦吸引人的`并不光是它那碧水青山、风光绮丽的景色,还因为在那儿,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和平的幸福,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种和谐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为什么日内瓦是重要的外交舞台呢?同桌读课文第三小节,完成练习。
(出示句式:因为——,所以日内瓦是一个重要的外交舞台。)
2、用“日内瓦是一个重要的外交舞台,是因为——”的句式练习说话。
四、总结课文。
语文教案 篇2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①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②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③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 ……此处隐藏8408个字……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买椟还珠”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还珠》这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1、介绍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断句。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纠正字音:辑玫瑰。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其:代词,他(楚人)。
2、熏以桂椒。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代词,指楚人。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3、全文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
4、尝试背诵课文。
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1、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观看买椟还珠的故事。六、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2、查找相关出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精心装饰
郑人买椟还珠
语文教案 篇9教材简析:
这又是一篇有趣的知识性童话。课文中的小猪因为迷路,向乌龟和象问路,虽然它很有礼貌,但是在称呼上出了问题,结果闹出了笑话。小猪是根据乌龟和象的身体大小来决定称呼的,乌龟小,它称弟弟;小象打,它称爷爷。这种思维如果用在同一种动物身上,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类推到不同的动物就错了。简单的类推,正是孩子思维的特点。
课文短小、生动,主要由小猪先后同乌龟和象的`对话构成。对话中有问有答,行为规范,充满情趣。小猪先称呼后提问,非常注意礼貌,两次问尽管内容都是关于到蘑菇村去的路,但句式又有不同;乌龟和象对小猪的错误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前者为之不满,后者感到可笑。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欲比较强,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好,独立识字的能力较强,但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记字朗读方面,速度慢,遗忘率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猪、迷、今、爷、认、知、关、急、”9个生字的字音。认识部首“反犬旁”。正确描写:“猪、今、认、关”。
2、正确朗读和积累8个词语。
3、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不能以身体大小来判断不同动物的年龄。在此基础上,读出动物之间对话的语气。
重点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猪、迷、今、爷、认、知、关、急、”9个生字,并用分组学习的方法,按字形结构,分类识记。积累一些词语。
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出动物之间对话的语气。
3、初步了解有关动物的基本常识,懂得不能以身体大小来判断不同动物的年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小猪图: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小动物,它是——小猪。
2、(学生字:猪)认识反犬旁的字。
3、交流。(适当板书)
4、知道书写:“猪”
5、出示课题:小猪问路(读课题)
6、质疑。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小猪向谁问路?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交流并板书。(乌龟、大象)
3、看书再听课文录音,识记课文中的生字。
4、自学字词。
(1)自由轻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巧记生字、词语。
(4)全班交流。
5、巩固识字,游戏。(“认认猪宝宝“)
三、朗读课文,感受内容。
1、带着问题:小猪怎么问路?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让生字回到课文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进一步巩固复习了所学的生字。同时让学生边读边划边思,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并板书,知道读句。
(1)“乌龟弟弟,到蘑菇村该走那条路?”(突出小猪疑问的语气)
(2)小猪这样称呼乌龟对吗?(不能光看乌龟个子小,就称它弟弟。)
(3)“你叫我弟弟?”“我今年98岁了,比你爷爷年纪还大呢!”(突出乌龟不高兴的语气)
(4)知道朗读小猪和象的对话。(不能光看象的个子大,就称它爷爷。)
(5)引读第6、7节,解决问题:小猪问到路了吗?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不是很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有趣。
在生字学习的过程中,带出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猫狗狐狸狮子……”“犭”的字的积累。
从识字教学入手,灌输阅读教学,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等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