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语文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学内容:3、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三个字。认识2个新笔画和3个偏旁“山、木、草字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
同目标1和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播放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一边欣赏乐曲。
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正音。
3、自由读课文,开展朗读竞赛。
4、小老师领读,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知道江南很美,美在哪里,谁能说一说。
结合看图,理解“竹排、顺水流、树木密”。
指出图中的禾苗。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江南鱼米乡”。
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儿?哪里告诉我们这里稻米多、稻米香?
3、教师叙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因为江南鱼米乡很美,就像一幅画。所以就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四、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2、请学生读。先个别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伴随乐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会背课文了,现在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把课文背给大家听。
二、激发想象,丰富情感。
1、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2、联系自己旅游的见闻,说说江南的美丽景色。
三、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学生认读。
2、显示红色的生字,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
3、出示课后我会读的词卡让学生认读,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考一考。
4、游戏:汉字开花。
四、练习用“ABB的什么”说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如:绿油油的小草,白茫茫的大雾,亮晶晶的星星等。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日”,先跟老师书空,认识新的笔画横折,再仔细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2、“中”先引导小朋友学会寻找压线笔,再跟老师一起书空。
“口”由学生自己观察后再写。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了解各段段意。
(四)学习课文第1段,弄清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及其有关的传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
(二)了解镜泊湖的形成及有关传说。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我们祖国不仅有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而且有许多高山大川,江河湖泊。镜泊湖是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的一个有名的湖泊,那里的景色迷人,今天我们就随作者到镜泊湖去游览一番。“奇观”是什么意思?(题目中的“奇观”是指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二)听录音,边听边想:
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那里有些什么奇观?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消灾弭祸:消除灾祸。弭同“弥”,止息的意思。忌妒:这里指因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好东西而心怀怨恨。炽热:极热,炽,是火旺的意思。缤纷:种类很多,五颜六色。绮丽:形容风景鲜艳美丽。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胜,能够承受。不胜,接受不完的意思。耸峙:高高的直立。斛:过去的量器,一斛等于五斗。郁郁葱葱:形容森林苍翠茂盛。欣欣向荣:形容林木繁密,生机勃勃。)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可以先让学生置疑。)
(五)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1段〈第1、2自然段〉:讲镜泊湖的形成和传说。第2段〈第3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第3段〈第4自然段〉:重点描写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情景。第4段〈第5自然段〉:重点描写地下森林景色的奇观。)
(六)指四名同学分段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镜泊湖在什么地方?课文主要讲了镜泊湖哪些主要景点?读后让学生回答。
(镜泊湖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课文主要写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个主要景点。)
(七)学习课文第1段。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第1段。
2.提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后给予解答。(可先让其他同学给予解答,然后老师再给予补充纠正。)
3.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复述课文中的传说故事。
4.说说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
(八)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习词语:
消灾弭祸 天廷 忌妒 索取 争执 炽热 阻塞 绮丽 别墅 点缀
一望无际 缤纷 耸峙 奇幻 俯视 黝黑 美不胜收 郁郁葱葱 欣欣向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2、3、4段。
(二)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两处景点的具体情景。
( ……此处隐藏6485个字……况。如作品的时代背景,列宁的评价等。
简介人物:小说的一个主要人物巴威尔,觉醒的新一代工人典型;他的父亲也是工人——米哈依尔·符拉索夫;他的母亲尼洛夫娜,从恐惧懦弱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
三放映幻灯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开端:秘密接取传单
发展:激烈思想斗争
高潮:勇敢散发传单
四分析开端部分
从开头到P196“人们的脸”,有不少地方学到了母亲的神态和感觉,请同学们划出并准备回答。(让学生回答)
大家想一想,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体会到母亲此时的心情如何?(学生回答)兴奋、振作、紧张、爽快、满意……
天气冷不冷?
这么冷的天气是不是给其他人都带了爽快、满意?
而母亲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种心情?
为了巴威尔,为了真理,母亲也要像他们一样作革命工作,心情的确感到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写其他人的反应有什么意义?
※反衬
到此为止为开端部分,主要情节是——秘密接取传单,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写出了母亲兴奋激动的心情。
如果改成“母亲激动极了,兴奋得不得了”?意思不一样吗?
※文学必须形象具体,让形象说话,而不能简单,抽象;而心理描写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更深的体会。
五分析发展部分
#学生朗读“一个穿着短大衣……沉重起来”
母亲的心情有没有变化?在书上划出
有没有变化?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眼光像针一样刺着她;突然沉重起来(见材料)
写什么重起来了?
这东西是不是真的突然沉重起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
※心理作用
此时的母亲的心情可以用一个现成的词概括:“沉重”
※这是心理描写方式之一写出这个人的感觉表现,巧妙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初中一篇课文:“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一件小事》
※心理描写的方式,除了写出人物的感觉表现外,还有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手段——内心独白,它能让读者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这在P197第二节里很突出
分角色朗读
“完蛋了吗?”……“赶快跑”
※多么形象,多么具体,我们非常清楚了解了母亲此时的思想斗争。
※如果说内心独白是让人物说出内心活动,那么下面将可接触到的是另一种心理描写方式——-心理描述,让作者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生朗读P197“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头发根觉得发热”
※这就是心理描述,它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母亲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想法给母亲带来的巨大痛苦,更让我们体会到一辈子的屈辱生活给母亲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自卑、软弱……
#请划出一些形象而又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并细心体会。
六总结心理描写手法
七总结思想斗争的伟大意义
在这场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斗争双方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为什么说“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
为什么说“这些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象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
写出了母亲的动摇恐惧,是否有损于母亲的形象?为什么?
※这场斗争中,母亲胜利了,这个过程,正是母亲在斗争中沉重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艰难地战胜自卑、软弱、恐惧,从而日益觉醒的伟大过程,由自发到自觉的伟大过程。
这几秒钟的动摇使母亲终于走向了——坚定
那道眼光现在变得怎样了?——没有精神,胆怯
※这部分是文章重点部分,作者充分运用心理描写手段,写出了母亲的思想斗争
请回顾母亲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
※这场斗争胜利正是高潮部分,母亲奋起反抗的思想基础。敌人采取了卑鄙的手段迫害母亲,母亲一辈子来的仇恨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我们通过幻灯来了解高潮部分。
八放课文部分幻灯
九归纳高潮部分
※这一壮举正让我们看到了挣脱了精神枷锁的母亲的伟大力量和勇气。她那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习高尔基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欣赏了文学艺术,更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我们在初中里学过他的另一篇名作《海燕》,那矫健勇敢,叫喊飞翔的海燕也曾使我们深受震动。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心”,我们也如果像他们那样,无所畏惧,迎接暴风雨的来临。
在此结束之际,让我们齐声朗读那激动人心的诗句:
十放映幻灯,朗诵,结束。
语文教案 篇10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在表达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善于从平时积累的素材中,选择真实生动的材料。
3、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在表达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查找范文。
四、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写法。
教学过程:
一、认真审题:
1、文章的题眼是什么?(感动)
2、感动是什么意思呢?(感动是思想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羡慕。)感动包括内和外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一是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二是引起你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选材:
整体回顾本板块四篇文章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令人感动。
这次习作,在选材上有严格的限制,不是随意写一件事,必须选择那些能够使人感动的材料。如:
1、体育课上,我摔伤了,小明把我送到医务室
2、妈妈为了使我长得健壮,每天都给我做可口的饭菜,有一次
3、有一件事爸爸错怪了我,他主动向我道歉,真让我感动。
4、我生病了,老师给我补课。
5、某位同学将零用钱、压岁钱捐给了希望工程
6、校长或某位老师在雨天给我和同学们打伞
要切记:不管选择哪些方面的题材,一定要真实,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不得胡编、虚构。
三、写作提示:
这次习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使你感动的事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这些要写清楚;特别是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具体情节,人物的动作或语言,更要写清楚。
2、写清楚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事情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有什么想法、表现,这对表现你是怎样受感动的非常重要,也要适当描写。
3、在文中可以稍加议论,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品质、精神,但千万不可议论过多,影响对事件本身的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