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化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汽化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汽化的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能说出气体液化的
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
两课时(含实验)
教学准备
五组: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200ml烧杯。酒精温度计。硬纸板。玻璃片。一次
性打火机。30%酒精。50ml注射器。乙醚。等。棉签。水。视频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
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
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里面的蒸气,归纳沸腾特点。
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即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但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液体沸腾但不升温。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③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⑺列表归纳。
蒸发沸腾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特点
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1.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
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
1.液体温度的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液体表面上气流的快慢。
液体表面气压的大小。
⑻阅读沸点表(标准大气压)
⑼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液化。
①同学都喜欢喝冰冻的瓶装水,水从冰箱内取出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沸腾的水上盖一干的玻璃片,马上会出现水滴,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②讨论归纳出液化的概念,说明液化时要放热。
③讨论100℃水蒸气与100℃水烫伤哪个严重?为什么?
作业
汽化的教案2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汽化。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了解沸点与气压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和蒸发时的特征。
2、教学难点: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同时进行。
三、教学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酒精、棉球、塑料袋、水槽、热水、衣架、毛巾学生探究实验器材:热水、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手表、带孔的硬纸板、火柴。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实验: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物态变化”几个字,过一会儿这几个字就不见了。提出问题:字到哪去了?
2.教师演示:在白色通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扎紧袋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师提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引入: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与此有关的汽化现象。(板书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沸腾
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举出的汽化的例子最多。(如湿衣服晾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锅里的水被烧干、理发师把湿头发吹干、有露的时候太阳.出来一会儿露就没了。)
教师根据学生举的例子提问:在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液体变成气体的方式都是完全一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结。
下面我们先对沸腾现象进行研究。(板书:沸腾)
提出问题:水沸腾的现象大家都见过,但由于时间和视角的问题可能大家观察的不是很清楚,对于水的沸腾大家还有哪些问题?
猜想假设:请学生分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进行猜想。
进行实验:按课本86页图4.3-2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巩固复习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学生实验时要分工协作。
教师提出问题:为节约能源和节省时间,杯中水多点还是少点?用热水还是冷水?烧杯加盖有什么好处?
实验中要注意观察:(1)汽泡的变化,(2)温度的变化,(3)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继续加热。当 ……此处隐藏19682个字……: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先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第一个假设,讨论后再汇报,老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让学生改进,最后用Flash演示。
(2)接着按同样的方法完成第
二、三假设的实验设计
(3)让学生自己挑一个实验做,并把实验现象记下来,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出示幻灯片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4)问: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一样吗?设计实验
三、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1(幻灯片4)播放干手器,电吹风图片。说明增大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幻灯片5)通过介绍喷灌、滴灌技术,说明减少渗漏和减少蒸发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增大和减少蒸发的现象,并解释。
四、实验探索,亲身感受,知道蒸发吸热
1、提问:在炎热的夏天,你是如何对付的?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地上洒水、洗澡、游泳、吹电风扇(扇扇子)、开空调等,开空调可降低室温,扇扇子会不会降低室温呢?为什么会凉快呢?
2、实验探究,寻找原因
实验1皮肤上擦酒精,寻找新感觉。
实验2把一支温度计插入酒精中观察读数变化,再把它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
实验3取一团棉花,用酒精浸润,将它展成薄薄的一片,然后将它包裹在温度计玻璃泡的外面,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猜想:当你用练习本对着温度计玻璃泡不断扇风时,你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探讨问题,得出结论,解释现象
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也降低—即蒸发吸热。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呢?(幻灯片6:游泳后上岸为什么冷的发抖,夏天时,狗为什么要伸长舌头)
五、学生自我评价,巩固知识。
六、练习:大家在喝热的豆浆、牛奶、汤时,你们用哪些简单的办法使它们较快地冷却下来?
汽化的教案15一、教学目标
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可以致冷,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4.通过“液体沸腾”这一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5.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物理现象的物理道理。
6.使学生养成与人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教学准备
1、电教器材: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2、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火柴、、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手表、小塑料、酒精、纸盒、玻璃板、酒精棉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
(1)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2)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从热水中拿出来,过一会再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提问---归纳:
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现象。
1、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汽化和液化现象?看谁想到的多?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展示交流—评估归纳
如:(1) 、湿衣服晾干(2) 、水壶里水烧开(3) 、打火机打火
(4) 、使用液化石油气、 (5)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6) 、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7) 、冰棍周围冒“白气”
(8) 、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9) 、水烧开时,壶嘴冒“白气”
(10) 、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
2、提出问题:水壶里水烧开汽化和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汽化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
蒸发:液体表面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3、探究水的沸腾
(1) 、提出问题: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
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教学方法: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如:①水沸腾有什么特征?
②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③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
(2)、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如:①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②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③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④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3) 、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样器材,并汇报展示实验方案。
提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归纳:①烧杯小一些,加热水少一些;②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
(4) 、学生分组实验:
提示学生重点观察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⑤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否透明?
(5) 、分析与论证:
教学方法:展示学生实验结果--交流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③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6) 、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于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如:①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
②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③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立刻停止。
提示归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不太纯,气压的高低,温度计不太标准等都可以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沸水吸收了石棉网的余热,所以水沸腾还能继续一段时间。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找出“沸点”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沸点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或者说得到了哪些结论?
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2)。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