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 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渗透教学:
一. 要善于欣赏他人;
二. 要及时地反思,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式引入
1、 (出示图片1)教师叙述例1的已知条件。
2、 提问
(1) 听完老师的叙述,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 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3) 待学生回答后,完整的出示例1
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4)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你准备怎么列式?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提问引导
①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②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③这道题的数比较大,口算起来比较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分组讨论试做
要求
① 先分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们组准备怎么做)。
② 把本组讨论出的方法做在练习本上。
③ 如果一个组讨论后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这几种不同的方法都记录下来。
交流三种方法
[讨论过程中,重点提示学生:① 首先,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缺点。② 其次,在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要善于给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 要善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思路、好习惯等。]
方法一
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
问: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方法一
优点
1、 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
2、 在计算过程中,难度较小,不易出错。
缺点
1、 费时间。
2、 这两个竖式不太好安排格式,如果写不好,容易显得很乱。
方法二
优点
1、 写起来会比第一种方法省点时间,少写了一个62,竖式由两个减少到了一个。
2、 这个竖式写起来会比较美观。(相对于第一个竖式而言)
缺点
容易丢掉第二步的加号。
方法三
优点
1、 更省时间。
2、 计算时比较简单,只要一位一位的计算就可以了。
缺点
1、 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丢掉进位。
2、 对于一些计算不熟练的同学来说,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师:这三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省时的方法。
(5)小结
问:做完这道题,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1、 在计算时,要努力思考简便的方法,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2、 最简单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3、 要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正确率。]
(二)教学例2
(1)直接出示例252-20-18=
(2)对比
问:这道题与例1有什么不同?
[生:例1:是一道连加的两步式题。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算法。例2:是一道连减的两步式题。只能用例1中的前两种方法。]
(3)师生、生生多边交流
问:这道题怎么算最好?
[生:用两个竖式计算最保险;第一步口算,第二步用竖式算。]
(4)小结:哪一步如果能口算,就可以口算,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做一做(略)
四、总结、质疑、发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1、 大家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问题吗?
3、 除了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 例2 52-20-18= 个西瓜
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
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28+34+23=85(个)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竖式略 竖式略 竖式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掌握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进一步掌握整十数乘多位数及多位数末尾有0的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逐步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4×4+3 5×8+4 9×6+1 6×7+3
5×6+2 9×7+5 8×3+2 3×9+4
2.计算。
23×4 57×6 82×6 73×5
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把准备题中的23×4改成823×4、239×4,让学生尝试着用看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你是怎样算的?
3.练习。
4.再次尝试练习。
2950×3 67×50
三、巩固练习。
1.书本中练习。
2.计算。
3.应用题练习。
四、作业
作业本p14
小学数学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 ……此处隐藏2174个字……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P32P3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 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1米,3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3米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