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对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乘法口诀,找出规律.
2.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和学具
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口诀表.
1.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已整理了1~6的乘法口诀表.出示口诀表.
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横排是1的乘法口诀,只有1句;第二横排是2的乘法口诀,有2句;第三横排呢?……第六横排呢,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这个阶段我们又学了7、8、9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7的乘法口诀有7句,应排在第七横排)
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8的乘法口诀有8句,应排在第八横排)
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9的乘法口诀有9句,应排在第九横排)
整理出完整的乘法口诀.
3.同学们还记得,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横着背,竖着背,还可以拐弯背,由学生横着读一遍,竖着读一遍,谁还记得什么叫拐弯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九十八)
本来1的乘法口诀只有一句,2的乘法口诀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拐弯背以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每部分乘法口诀都有九句)
由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两人互相背,指名学生背,争取1分钟内背完全部口诀.
把乘法口诀的得数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把乘法口诀里任意一句的乘数或被乘数盖住,指名学生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二、找规律.
1.斜着看,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这九句口诀有什么特点?(每句口诀的被乘数和乘数一样)
以上每句口诀只是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如七七四十九,7×7=49,49÷7=7)
其余的。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几道除法算式?(其余的口诀能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在每句口诀的下面,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7×3=21 6×8=48 7×8=56
3×7=21 8×6=48 8×7=56
21÷3=7 48÷6=8 56÷8=7
21÷7=3 48÷8=6 56÷7=8
2.找一找,下面的数是哪些口诀的得数.
4: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6: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8:一八得八,二四得八;
12:二六十二,三四十二;
18:二九十八,三六十八;
24: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36:四九三十六,六六三十六.
3.找一找,哪几组口诀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调.
:三四十二 :三七二十一
:三六十八 :九九八十一
:三八二十四 :六七四十二
:三九二十七 :八九七十二
:四九三十六 :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利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下面81道乘法,同学们试一试,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在这些乘法中,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有关7的乘法比较难算,下面重点练习有关7的乘法.现在把乘法算式按照积的个位数1~9的顺序排列,请你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四、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例如,( )×4<29.
这道题的意思是几和4相乘,它的积比29小,答案就很多,1×4=4,比29小,2×4=8,比29小;3×4=12,比29小;4×4=16,比29小;5×4=20,比29小;6×4=24,比29小,7×4=28,比29小;8×4=32,比29大了.题目中要求( )里最大填几,只能填(7).
练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8<55 ( )×6<38 7×( )<30
( )×9<32 34>5×( ) 60>( )×9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小学数学教案3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 ……此处隐藏11168个字……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5【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课堂作业】
1.填空。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dm,宽是()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第1题,教师用投影出示第1题的画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确: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它的各边也按这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了。判断后,让学生说明理由。
第2题,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按要求画图,教师用投影展示较好的作业。同时指名汇报第3问,学生可能会说: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缩小后得到,面积与边长不是按相同比例变化的。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原图1∶21∶4
长(cm)∶88÷2=48÷4=2
宽(cm)∶55÷2=2.55÷4=1.25
图形边长同步变化,外形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