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5-09-06 21:18:22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经典]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经典]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80页的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接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l。)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1997……

教师:“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教师板书“0”。

“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和0。)教师板书“整数”并用大括号把自然数和0括起来。

“假如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假如同学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同学看到如下板书形式。

整数 自然数:1、2、3、4(大于0的。)

……(小于0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 ……此处隐藏6610个字……>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思考:把第一小题放在最后反馈,既不干扰练习重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把面积单位逐个再回忆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宽认知结构。三个面积单位的对比,形象鲜明,为后面学习进率埋下伏笔。]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课前准备:

课件、每人4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1、教师:小朋友们,快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正在玩小棒搭图形的游戏呢,你知道他们在搭什么吗?

学生观察情境图,自由回答。

2、揭示课题并板书:搭一搭(一)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1)12根小棒搭正方形,能够搭出几个呢?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展示搭法。

(2)若用16根、20根小棒,又能够搭多少个正方形呢?

学生思考,动手操作,指名回答。

(3)小结:用12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可以搭4个正方形,用20根小棒可以搭5个正方形……

2、认识余数

(1)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自己动手写一下。

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组内交流订正。

(2)若用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

请每个同学用小棒摆一摆,交流思考过程。

(3)引导学生将两种搭正方形的活动(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小结:当我们用小棒搭正方形时,有的有剩余的小棒,有的没有剩余的小棒。

(5)像这样用小棒搭正方形有剩余的,用算式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试写,指名展示,集体纠正。

13÷4=3(个)……1(根)板书

(6)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想一想13÷4=3(个)……1(根)这个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7)归纳:像13÷4=3(个)……1(根)这样的除法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把剩下的小棒根数“1”叫余数,除法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余1。

3、如果继续增加小棒根数,搭一搭,你能发现什么呢?

(1)学生根据教材P4页“搭一搭,填一填”处的表格独立操作并填写表格。

学生汇报填写的算式和单位名称。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4、余数真的都比除数小吗?

组织学生分别用25根、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验证一下。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2、教材p5页“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2题,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2、教材p5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

四、拓展延伸

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算式?

□÷□=4……1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 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