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教案

时间:2025-09-14 10:13:04
《天窗》教案

《天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窗》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天窗》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

老师

课件

学生

1、读课文,自学下列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

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演示:天窗

(1)启发学生思考:“天窗”的特别之处

(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

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板书课题

说明

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

(一)自读课文思考

天窗是什么样的?

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

(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

(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板书:一个小方洞

2、交流问题二,学习词语“慰藉”

出示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1)“藉”的读音、字形(与“籍”区分),“慰藉”的意思

课文中“慰藉”指的是?

板书:慰藉

(2)理解:“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3)读句子

(二)从课文的这两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明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此环节帮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即“天窗的样子”“天窗是孩子们下雨天,晚上不想睡时的慰藉”。这样的指导才有层次,学生的概括才会有条理,使老师的指导体现过程。

三、结合朗读,学习感受

(一)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你默读第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说夏天阵雨时,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1、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读一读

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沮丧、孤寂、无奈)

朗读指导,体会当时的情景。

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活泼好动的孩子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2、学习第五小节

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1)出示比喻句: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动作快捷、

利落)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可爱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

指名读

(2)出示句子: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这些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他们真实看到的要大十倍百

倍,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猛烈的风雨雷电呢?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风声、雨声和雷声。出示课件

理解:扫荡

(3)指导读第五节(指名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对读)

小结:天窗很小,看到的外面世界也极有限,但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从看到下雨想象到风声、雷电之声。通过想象忘却了内心的郁闷与无奈,得到了乐趣,得到安慰。

板书:看到 想象到

(二)而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对于那些被家长逼着上床去休息的孩子们来说,透过这扇小小的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

1、学习第六、七小节

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读读作者当时的感受。

指名读课文的第六、七节

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看到的是一朵云,想象到的是无数奇幻的云彩;看到的是一条黑影,想象到的是蝙蝠、夜莺、猫头鹰。

学习句中写作方法——排比、想象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

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读读课文,试着把下面这段话说具体。

满天的繁星就像 ,又像 ,还像 。

奇幻的云彩好似 的山 , 的马, 的巨人 ,

的 。

齐读: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夜景啊!

引读,读出气势:偶尔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孩子们就想象到

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之——

2、小结:这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天窗获得的。孩子们从天窗里得到的安慰,就是想象所带来的无穷的,也是的乐趣。 ……此处隐藏27657个字……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从"小小的天窗"里看到的景物有限,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会想到更多。天窗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一、学习第6、7自然段

1.教师:雨天,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晚上,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2.自由读第6,7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

3.思考:为什么"在晚上,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呢"7

4.:晚上,透过天窗看到的"一粒星""一朵云",能想象到夜的美丽神奇。

5.边读边想象,感情语言美,意境美。

二、学习第8自然段出示自制课件

1.自由读。

2.谈理解。

"从‘元’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句话矛盾吗?(把看不到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变得鲜活起来,这得感谢那"小小的天窗",是它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寸情发挥)

3.齐读这一自然段。

4.创设情景,加深理解。

假如星期天里,你被妈妈锁在有天窗的房间里复习功课,当你看到那块小玻璃上飘过一片白云时,你会想到什么

三、

生活里并不缺少美,往往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才能领悟到:生活处处有美!生活处"有神奇!我们要学会从"元"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本领!

《天窗》教案15

教学目标:

1.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

2.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身的感受。

教学过程(主备人初备的教案)

集体备课研讨结果

(一)回顾旧知,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窗是怎么来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发明了天窗?【出示课件14】

2.导入: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15】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课文的最后,茅盾先生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生接读)

(2)你怎么理解“无”“有”“虚”“实”?

(3)简要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引入中心问题:小小的天窗是怎样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是应该被感谢的?让我们走进课文4—7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读。【出示课件16】(板书“唯一的慰藉”)

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圈画出来,并做批注。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A.夏天阵雨时【出示课件17】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标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语。(板书:夏天阵雨时)

预设:夏天阵雨来了,孩子非常高兴。

从哪些词语看出?

预设:从“喜欢、仰着脸”看出。

3.【课件出示18】第五自然段

我们合作,把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透过天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起来填一填吧!【课件出示19】

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到(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到(这风,这雷,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外面的风雨多么猛烈!)【课件出示20】

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预设:因为屋里很安静,与外面的风雨交加比起来来,感到外面的可怕的威力,相比较而言,屋里就安稳的多了。

4.语言训练:

如果是你,也一定和作者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走进那一间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仰望天窗那一方小小的阵雨的天空;当我们扫兴地躺在床上,面对那一方小小的夜空……我们的思绪又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幅奇妙的画面吧!【课件出示26】

5.晚上,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想却没有“休息”。这一方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广阔的世界。因而,作者说——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三)总结升华,探知真谛

1.展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7】

A.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得感谢的。

B.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

(1)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后一句话较为具体。)

(2)“天窗”加不加引号,表达的意思同不同?

(天窗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

(3)文中加了引号的“天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只有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才能走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本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训练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并能展开想象,紧紧围绕中心句。

训练学生想象力、理解力和写话的能力。

板书设计:3天窗【课件出示29】

小小的空白夏天阵雨“无”“有”唯一的慰藉

神奇的世界被逼上床“虚”“实”

安全教育:不坐无牌无证车辆,遵守交通规则。

学生易错点分析:“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册内容。

2.写一写你心中的天窗是怎么样的。

《《天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