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6篇(精华)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读iuü三个单韵母的四声,要求准确熟练地读带调韵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iuü的音、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四声。
教学难点
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
教学准备
1.本课的教学挂图
2.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aoe三个单韵母和它们的四声,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新的字母iuü。(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uü,并用清晰、洪亮的声调读出字母的音。)
一、学习字母
(一)出示图1学习字母的音
问:图上画的什么?(借衣的音学习i)
讲:衣服的“衣”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发音时,把嘴轻轻地张开一点,嘴唇不圆。
教师范读i
学生学读i
(教师注意要多叫几位学生单独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问:字母i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学生应答出,衣服中间的一条花边和边顶上的一枚扣子,形状与i相似。)
教儿歌:一竖占中格,一点在上边。
(三)指导书写
讲:i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
(书写时要注意,圆点不要点得又大又黑否则作业显得又脏又乱。)
二、学习字母u
(一)出示图2学习字母的音。
问:图上画的什么?(借乌鸦的“乌”,学习u)讲:乌鸦的“乌”的发音与字母u相同,发音时把嘴唇收成圆形,使中间留一个小孔。
教师范读u
学生学读u
(齐读,个人读,分行读等)
(二)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问:字母u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学生应答出,图上乌鸦的窝的样子与u相似。)讲:从字形上看u有些像喝水的杯子。
教儿歌:u像一个茶杯子。
(三)指导书写
讲:u的笔顺是先写“”,再写“”,要写在中格。课中休息:方法同第一课。
三、学习字母ü
(一)出示图3学习字母的音
问:图上画的什么?(借鱼的音学习ü)
讲:把鱼的音平读就是ü。发音时,口腔近似闭拢,双唇撮成一个小圆孔。
教师范读ü。
学生学读ü。
(有时学生读不准音,可以先发i的音再把嘴唇拢圆就可发出ü的音。)
(二)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问:字母ü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学生应答出,鱼嘴与上面吐的两个泡泡合起来很像ü。)
教儿歌:ü像小鱼吹泡子。
(三)指导书写
讲:ü占中格和上格,先写u,再写头上的两点。(写ü的两点时,要把两点的位置略微向中间靠拢一点,这样写出的字母好看。)
语文教案 篇2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学习从题目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柳笛和榆钱在春天里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新鲜的柳条和榆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柳笛和榆钱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猜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学生畅谈)
师:文章的作者,围绕着柳笛和榆钱都写些什么呢?让我们细细的读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边读边思考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2、出示组内学习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柳笛(榆钱)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
(3)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全体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柳笛:可以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折下”“切割”“撮一撮”“猛一下抽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的动手操作一下!
榆钱:抓住: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也可以让学生亲口尝一尝。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柳树和榆树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还知道还有哪些书给春天增添了色彩,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呢?
2、积累文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寓言两则》中的《纪昌学射》告诉人们学 ……此处隐藏2066个字……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活动要点:
这个活动是从“寻找秋天”开始的。活动的前半部分是让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后半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找到秋天的特定事物,提出问题,为后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习准备:
在校园内选择要观察的花草树木,其中有自然变红的叶、变黄的叶等等;
校园里杂草丛生、经常发现蟋蟀出没的地方。
学习过程:
1.质疑激趣
放一段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2.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探访秋天吧!”
3.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如,叶的美丽靠自己留心欣赏,我们感受到叶的美好,就会喜欢它、爱护它。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4.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由一个小组负责出一期“秋天的景色”的班报。
教师提出下一节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
引出下一节课探究的主题。
语文教案 篇6(一)整体感知
1。《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仔细阅读文中有关树叶、蚂蚁、小鸟描写的段落,加以体会。
【提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写出景物自然客观的状态,所以很少用过于花哨的语言,也不太用修辞手法,比如第5节,写一片树叶落下的全过程,化动为静,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逼真;再如第11节写一只鸟,对它的动作和神态叙述的也非常细致;又如第12节写蚂蚁,忙碌、紧张、勤奋。所有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观察的节奏,使得人们能静下心来体察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所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这种客观化的描写反而更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礼赞。
2。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的?从中你体会出作者对自然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提示】“躺在那儿”, “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二)细节探究
1。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的?“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提示】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
因为旧有的文化固着,“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人们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
2。 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提示】作者告诉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义的遮蔽,不能以“惆怅或怜惜”去看待云南树叶的“死亡”,因为他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对它来说,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种新生。所以,“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 “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3。在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里,作者唯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他看到了哪些可赏之美景?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提示】仰望树叶和天空 / 望蜘蛛结网 / 看鸟儿 / 看看蚂蚁的生活场景 / 看光……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并且尽可能使用最简单自然的白描手法,将所视所听真实的呈现出来。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我们不应流于所谓率也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以审美的姿态去接近事物本身。
如第6自然段
——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一种“阻隔”和“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如第14自然段
——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三)思维碰撞
1。 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
【提示】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
2。 体会文章最后一节作者反复说“它在那儿”的含义。
【提示】作者写云南的12月份,树叶的两种姿态:一个在“明朗的高处”,“结实、茂盛、充满汁液”;一个在“阴暗的低处”,“干燥、薄、灿烂而易碎”。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然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我们由此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