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踏莎行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踏莎行阅读答案1踏莎行·初春
(清)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①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②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旧河山,月痕③休到深深处。
[注]①春魂:情怀。本词作于明亡入清时。②金衣:指黄莺。③月痕:月影,月光。
12.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起句点明时令尚在早春时节,梨花还没有开放,百草刚刚发芽。
B.“晶帘”句写水晶帘寂然空垂,无人掀动,触发词人愁思渺渺。
C.“金衣”句明写莺声悦耳,暗写词人渴望挣脱牢笼、奔向自由。
D.全词借景生情,含蓄地抒发了兴亡之感,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13.填入下阕“碧云犹¨旧河山”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叠B.隐C. D.藏
14.前人评价此词“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请据此赏析下阕情景相融之妙。(4分)
答
12.(2分)C
13.(2分)A
14.(4分)下阕首先以景物点明春愁原因:不见故国,没有归舟,唯见落日、江流不尽;“夕阳”“江水”暗示前朝没落,“扁舟何许”暗含词人精神无着落之痛,(2分)尾句词人祈求不要将“旧河山”照亮,免得触动内心痛楚,这个典型的景物最为深切委婉,写尽易代之悲。(2分)
踏莎行阅读答案2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意思是到了时节。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阴阴见:暗暗显露。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1.“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等句子有何特点呢?
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鉴赏词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这些句子寓动于静,动中更觉寂静,在这一派寂静中透露出长长的愁思和哀情。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3.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从红稀、绿遍和树色阴阴可见渐渐消逝,暮春气息比较浓。
B.杨花扑面既暗示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又象征世俗之人带来的烦恼 。
C.炉香追随游丝缭绕、旋转,以动衬静,写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斜阳却照深深院”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惆怅和惋惜的情怀。
二:
(1)这首词所描绘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两幅图景组成?诗人借此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说明。(4分)
(2)“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的惆怅、惋惜的情怀。(4分。两幅图景各1分,情怀1分,分析1分。)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两句诗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4分。作用2分,分析各1分。)
三
1.上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曾在《浣溪沙》中抒发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本词抒发的情感与《浣溪沙》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拟人(1分):把“春风”拟作人,写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它漫天飞舞,乱扑行 人之面(1分);诗人移情于物,本是诗人不忍杨花落尽,想留住春意,却怪“春风不解”自己心意,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想留春却留不住的无奈。(1分)②借代(1分):借“红”代“花”,借“绿”代“草”,通过明艳色彩的对比,写出了暮春时节红花开尽、绿草如茵之景。(1分)
2.①相同:两首词都借春归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2分)②不同:《踏莎行》中写诗人酒醉梦醒,却发现才是夕阳斜照,蕴含了初夏日长、难以消磨的寂寞之情;(2分)《浣溪沙》里虽表达了无力留春的无奈,但是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仍然会再现的欣喜。(2分)
参考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暮春闲愁,上阕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 ……此处隐藏6469个字……人的期盼。②语言技巧上,运用叠词,“声声”二字反复使用,从听觉的角度强化了杜鹃的鸣叫声带给人的心灵冲击:“又”字,强调数年时光已逝,伊人不在,光阴难熬的痛楚。③两句既写出了主人公所承受的相思之苦,又凸显思妇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怀念及盼其早归之情。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上阙写景:开头两句的“院落”“池塘”是女主人生活的院落的环境,给人一种“深沉”“寂静”的感觉,透露出境中人的孤单和寂寞;第三句写到“帘钩”,转换视角,写了女主人居住的房间,进一步加深冷清空阔的感觉,帘钩上只有“梨花影”作伴,足见女主人的空虚和寂寞;那么,人在何处呢?人在屋内,她在弹筝,女主人公“宝筝拈得”而“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难以入睡。由此可知,作者的写景顺序为“从外到内”。
下阙写人:开头三句“钗凤斜,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写女主人公的.容貌,“钗凤斜”“鬓蝉不整”“慵看镜”,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灾的神态。由此可知,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神态”。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之炼句的能力。
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首先,表现手法上:化用“杜鹃啼归”的典故,“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
其次,语言技巧上:运用叠词,“声声”二字的反复使用,给人以听觉上的震撼,一声声的杜鹃啼归之声更加深了对丈夫的思念;“又”字把这种相思的情形无限延长,不知不觉就在这样的相思成灾的日子中,春天又过去了以后的光阴将如何熬的下去?“又”字凸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最后,在感情表达上:这两句既表达了女主人公相思之苦的之深、之重,同时又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
踏莎行阅读答案13踏莎行
【明】沈宜修
君庸①屡约归期,无定,忽尔梦归,觉后不胜悲感。赋此寄情。
粉箨②初成,蔷薇欲褪。断肠池草年年恨。东风忽把梦吹来,醒时添得千重闷。 驿路迢迢,离情寸寸。双鱼几度无真信。不如休想再相逢,此生拚却
愁消尽。
【注】①君庸,作者之弟。②粉箨,指竹笋上一片片粉色的皮壳。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3分)
(2)作者为什么说 “不如休想再相逢”?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7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写作技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1)词的上片首先通过写梦醒后所见的粉箨、蔷薇和池草,昭示春天将逝,时光飞驶,借景抒发多年未见弟弟的思亲之情;(1分)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以梦与现实的'反差直抒梦醒后心中的“千重闷”。(1分)
[3分。前三句借景抒情,1分;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思亲(弟)之情,1分。]
(2)下片运用“鱼传尺素”的典故,(1分)写弟弟屡约归期,又无法如约而归的无奈思念。(1分)词人所说的“不如休想再相逢”一语,用的是反语的手法,(1分)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深重哀痛。(1分)
[4分。典故及分析情感,各1分;反语及分析情
踏莎行阅读答案14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该词诗人全篇咏写荷花,暗中却以荷花自况,借物言情,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
B. 起首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迂折,“别浦”幽僻,辅以“杨柳”、“鸳鸯”为衬,更显环境的.凄清。
C. “依依”一句,化用李白的“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骚人即屈原般的诗人。词中设想荷花于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自开自落的情况之下,欲诉满腔心事于骚人,则较李诗 的含义丰富、深刻。
D. “断无”两句形神兼备,虚实结合,是全词的着力之笔,既切合荷花的形态和开花结实过程,又非常自然地绾合了人的处境命运,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
15. 后世词评家都说“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感情内涵非常丰富,你读出了 多少,请表述出来。
【答案】14. B 15.
①表现出对荷花凋谢的惋惜。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而“芳心苦”;
②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人生态度,“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
③表现出诗人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志不得伸,只能老死于户牖的悲哀;“红衣脱尽”,表明荷花最美之时已过,又怎不让诗人触景自怜呢?
④“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所未及的意蕴。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
踏莎行阅读答案15踏莎行·元旦
[金]王寂
爆竹庭前,树桃门右。香汤沐浴罢,五更后。高烧银烛,瑞烟喷金兽。萱堂次第、了相为寿①。
改岁宜新、应时纳佑②。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休辞最后、饮酴酥酒③。
[注]①有版本为“萱堂次第了,相为寿”。萱堂,指的居室,也借指母亲。②纳佑:纳福。③有版本为“休辞最后余、酴酥酒”。酴酥,即屠苏,酒名。古时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的开篇描绘元旦的喜庆氛围,在庭前燃放爆竹,在门右种上桃树。
B.在元旦这天,人们用香汤沐浴,早起后依次向长辈拜贺新年,欢乐祥和。
C. “休辞最后、饮酴酥酒”一句,说大家不要推辞一起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D.本词描绘了金代民间新年的热闹景象,从中可以看见汉文化对金朝的'影响。
16.词人就元旦佳节表达了哪些的美好愿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5.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词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门右种上桃树”错,总把新桃换旧符,“树桃”是贴上桃符,桃符即春联。
16.①新的一年应有全新的气象,欢度佳节迎喜纳福。②希望新的一年事事顺利,事事更胜于往昔。③希望人们身体康健,把握好新一年这新的人生阶段。(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