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的阅读答案

时间:2025-09-12 21:18:10
蝉鸣的阅读答案

蝉鸣的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蝉鸣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鸣的阅读答案1

蝉 鸣

  龙应台

盛夏,整个北京城响着蝉鸣。穿短裤球鞋的妈妈骑着自行车穿梭大街小巷,到市场买菜、听北京人卷着舌头说话、和小贩吵架,看起来她在做这个那个事情,其实她心里的耳朵一直专注地做一件事:听蝉鸣。那样骄纵聒噪的蝉鸣,整个城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响了就停不住。仅只为了这放肆的蝉鸣,妈妈就可以喜欢这个城市。

妈妈一个人逛市场。买了个烙饼,边走边啃,发觉北京的茄子竟然是圆的,葱粗大得像蒜,番茄长得倒像苹果,黑糊糊的东西叫炒肝,天哪,竟然是早点;调羹不叫调羹,叫“勺”,理发师傅拿着剃刀坐在土路边的板凳上等着客人……

她突然停住脚步。

有一个细细的、幽幽然的声音,穿过嘈杂的市声向她蒙绕而来。

不是蝉。是什么呢?她东张西望着。

一个打着瞌睡的锁匠前,悬着一串串拳头大小的细竹笼,声音从那里放出来。妈妈凑近瞧瞧,嘿,是蟋蟀——

蝈蝈!

打瞌睡的人睁开眼睛说:蝈蝈,一块钱一个,喂它西瓜皮,能活两个月。

妈妈踏上自行车回家,腰间皮带上系着两个小竹笼,晃来晃去的。

刚从动物园回来的孩子正在说熊猫。“妈妈,”安安说,“有一只熊猫这样——”

他把两只手托着自己下巴,做出娇懒的样子。

“这是什么东西?”飞飞大叫起来。

“安安,”妈妈解下竹笼,搁在桌上,“你说这是什么?”

两兄弟把脸趴在桌面上,好奇地往笼里端详。

“嗯——”安安皱着眉,“这不是螳螂!因为螳螂有很大的前脚,这不是蚱蜢,因为它比蚱蜢身体大,这也不是蝉,因为蝉有透明的翅膀……是蟋蟀吗妈妈?”

“对,”妈妈微笑着,“北京人叫蝈蝈。”

“叫哥哥?”飞飞歪着头问。

黄昏出去散步,兄弟俩胸前脖子上都圈着条红丝线,丝线系着个小竹笼,竹笼跟着小兄弟的身体晃来晃去。

入夜,小兄弟闭上眼睛,浓密而长的睫毛覆盖下来,使他们的脸庞甜蜜得像天使。蝈蝈开始叫,在安静的夜里,那叫声荡着一种电磁韵律。小兄弟沉沉地睡着,隔着的妈妈却听了一夜的叫哥哥。

早餐后,兄弟俩又晃着竹笼出门。经过一片草坪,三两个小孩和大人用网子正捕捉什么。小兄弟停下脚步观看。

“外国小孩好漂亮!”手里拿着网子的一个妈妈踱近来,“您是他们的阿姨吗?”

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佣人的意思。妈妈笑着回答:“是啊,我是他们的保姆,也是佣人,还是他们的清洁妇、厨娘。”

“来,送给你一只。”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对安安伸出手,手指间捏着一只硕大的蜻蜓。

安安却不去接。这么肥大的蜻蜓他可没见过,他犹豫着。

“我要我要——”飞飞叫着。

“不行,”妈妈说,“你会把它弄死。”她小心地接过蜻蜓,像小时候那样熟稔地夹住翅膀。

走了一段之后,妈妈说:“你们看够了吗?我们把蜻蜓放了好不好?”

好!

放了的蜻蜓跌在地上,大概翅膀麻痹了。挣扎了一会,它才飞走。孩子的眼睛跟随着它的高度转。“妈妈,”安安解下胸前的小竹笼,“我要把我的蝈蝈也放了。”

他蹲在路边,撕开竹笼,把蝈蝈倒出来。蝈蝈“噗”一声摔进草丛,一动也不动。安安四肢着地,有点焦急地说:“走啊!走啊蝈蝈!回家呀!不要再给人抓到了!”_

蝈蝈不知是听懂了,还是受到那熟悉的草味的刺激,它真抬起腿来开始迈动,有点艰难,但不一会儿就没入了草丛深处。

安安如释重负地直起身来,转头对飞飞说:“底笛,把你的也放了吧?它好可怜!”

“不要不要不要——”飞飞赶紧两手环抱竹笼,拼命似的大喊。

1993年

(节选自《孩子你慢慢来》)

15.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安安对蝈蝈等小昆虫态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好奇、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珍爱生命,如释重负

16.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那样骄纵聒噪的蝉鸣,整个城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响了就停不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安四肢着地,有点焦急地说:“走啊!走啊蝈蝈!回家呀!不要再给人抓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安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历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写道:“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龙应台觉得当母亲很幸福的语句,并说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好奇而犹豫;珍爱而焦急。(每点2分)

16.(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到处能听到蝉鸣的北京比作上了发条的闹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鸣的特点,(1分)也写出了妈妈对这放肆的蝉鸣的喜爱之情。(1分)

(2)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安安急切希望蝈蝈能够平安回家的情态,(1分)刻画出安安童真善良的形象特点。(1分)

17.安安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他会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进行分析,正确判断妈妈带回来的蝈蝈;(2分)同时,他还是一个善良、珍爱生命的孩子,当听到妈妈说不要拿蜻蜓来玩,这样有可能弄死蜻蜓的时候,他就想到将自己喜爱的蝈蝈也放走,让蝈蝈回家。(2分)

18.示例:“ 入夜,小兄弟闭 ……此处隐藏5718个字……”作者引用的意图是什么?请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理解。(5分)

10. 托物言志(借抒情);清晨,午后,黄昏。 (共4分,每点1分)

11. 景物(自然环境)描写;(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日清晨露珠的晶莹、美丽、安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日清晨的喜爱之情,(1分)烘托了蝉声的优美。(2分)(共4分)

12. 拟人、比喻、排比。(3分)例: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蝉热爱阳光、享受阳光的特点和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引吭高歌、场面壮观的特点;排比:句式整齐,富有表现力,表达了作者对蝉声的喜爱之情。(2分) (共5分,修辞方法每点1分。分析2分)

13.承上启下(2分)。它一方面承接上文,表明自己对蝉的喜爱之情;一方面引起下文,写对蝉心生敬爱的原因。(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引用泰戈尔的这句话:①形象地概括了蝉一生的特征和品质;②抒发了对蝉热爱生命精神和赞美之情;③揭示了文章主旨;④增添了文采。(5分,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

蝉鸣的阅读答案7

安化寺很小,在西山,一溜儿三间禅房,隐于郁郁葱葱的树木里。寺的正殿前栽有两排银杏,倒有些年头,生得枝繁叶茂。盛夏时节,这里蝉多。

我与伙伴们常在山脚下马棚里拔一根马鬃做套子,来到寺庙前的树林中套蝉。其实蝉也没什么好玩儿的,不过半日就死掉了,偶尔有不死的,也被哪个顽童掐掉它的口器放飞,还说“去吧,判你饿死,再吸不了树汁儿”。

这日,我守在银杏树下举着套蝉的杆儿,瞄准一只鸣蝉下套。马鬃是棕黄色的,映着枝叶间的阳光,影影绰绰。蝉不知就里,好奇,用前爪试探着触碰马鬃套环,只在恰到好处的时机里,一顿,就得手了。但这次,在我将顿未顿时,无意间回头望见端坐在正殿当中的慧明和尚,他冲我招了招手。

慧明和尚很和善,经常下西山,偏衫的外面斜挎着一个土灰色的布兜,里面装着一沓鏊饼,薄薄的,酥酥的,还带有一丝丝的甜。看到我们在山坡下玩耍,慧明和尚就招手说:“过来,过来孩子们,发饼了,发饼了。”一帮孩童围将过来,伸手讨要,一人一张,不偏不向。有不懂事的吵闹着让他再发,慧明和尚就俯下身子轻声说:“不多了不多了,回家让奶奶烙给你吃。”孩子仰着脸,口中说“奶奶不会呢”,慧明和尚倒认真起来,说:“告诉奶奶,调些玉米糊糊,再支起一张鏊子升起火,将黄糊糊薄薄地摊在鏊子上,烙,四周翘起皮儿了,翻个面,再烙,两面焦黄就成了。”孩子不听,还嚷嚷着要吃,怎奈,他又一人发了一张,还说:“幸亏今儿烙得多,才不至于辜负了后街的那些孩子。”

慧明和尚喜爱孩子们,会忽而抱起一个顽童驮在脖子上。顽童玩弄着他那颗光溜溜的'脑袋,还指着戒疤说“疤瘌子,坡脚子”,他也不生气,嘿嘿一笑说:“别闹别闹,再闹就没鏊饼吃了。”这么一说,顽童立即便止住了淘气,不闹了。周边村子里老人们迷信,常说,向慧明和尚讨一张饼,不仅是讨口食,更是讨吉祥,保人平安。

我曾错过好几次慧明和尚发鏊饼的时机。前日在慧明和尚返寺时,我拦住他,说:“再不给饼吃,就不与奶奶到寺里捐香火了。”慧明和尚笑着唤我为“小施主”,还撑开偏衫上的布兜给我看,打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没了,确实没了,哪天小施主上山来,我做给你吃。”

今儿在套蝉的当儿,慧明和尚冲我招了招手,我想他定是施我鏊饼,就放下套杆走向大殿。我站在殿外,依在殿门旁的柱子上注视着他。慧明和尚双目微闭,端坐在蒲团上,手持念珠,口中念念有词,诵经。站了一会儿,慧明和尚依然在打坐,在诵经,不理我。我觉得奇怪,既然招手让我过来,这会儿却又偏不理我了。

我不敢打扰,轻轻走进殿内,在他对面的蒲团上坐下,又故意弄出些许声响来,引他注意。慧明和尚还在打坐,还在诵经,还不理我。我等得无聊,无事可做,就四周打量殿内的陈设。殿内规规正正干干净净,到处一尘不染,那条他常斜挎在肩的土灰色布兜就陈在香案旁边,半敞着口,还依稀散发出丝丝香甜。

布兜里面一定装有烙好的鏊饼。

我想,既然慧明和尚说了“上山来,我做给你吃”,既然适才在套蝉的当儿还向我招手示意,此刻讨一张解馋,也算了了心愿。我不由站起身来,向布袋走去,刚伸出手触及布袋,却听见慧明和尚“嗯”了一声,还拖了一个长音的后音。这声音在大殿内荡了一下,异常庄重,不及他平时与我们玩耍时那样亲切。他彼时也会发出类似“嗯”的一声,但听起来无比的可亲可暖。我只好又返回蒲团上,坐下,等待着慧明和尚诵经完毕。

时间慢慢划过,香案上始终青烟袅袅,布袋里始终散发着香甜,大殿外不时传来阵阵蝉鸣。慧明和尚依然双目微闭,手捻着念珠诵经,纹丝未动。久了,我便无聊得窘迫,于是便起身走出大殿。慧明和尚没有挽留,也没有说一句“小施主慢走”,好像我根本不曾来过。伴着一阵阵蝉鸣,我下了西山。

此后,我时常回味那次与慧明和尚的相见。出家人不打诳语,既然答应了上山后给我鏊饼,还在大殿内向我招手,我进去了,不给,不理我,是何用意呢?多年以来,我好像落下了病根儿,每每听到蝉鸣,就会回想起那次捕蝉之景,就会冥想着那日慧明和尚的种种举止,却终探不出一个究竟。

现在更不可能了,慧明和尚圆寂了。

阅读题目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安化寺的规模、地理位置和树木郁郁葱葱的环境,为后文写我和小伙伴来这里捕蝉、遇到慧明和尚埋下伏笔。

B.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采用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抒发人物的主观感受,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C.小说多次写到慧明和尚纹丝不动端坐蒲团念经的情形,与“我”想吃到鏊饼的急切心理构成对比,突出“我”的急躁和贪婪。

D.小说善用留白艺术,隐而不发。以“我始终探不出一个究竟”和“慧明和尚圆寂了”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

8.有评论者认为,本文语言高度散文化,富有意境,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达特点。(6分)

9.作家曹文轩说,文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正当的道义观。请从小说人物慧明和尚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7.C项,“贪婪”说法不正确。

8.示例:①善于运用动词绘物写人,富有形象,增添意境。比如“划”字表现了时间的慢慢流逝;又比如“闭、捻、诵”表现了慧明和尚的专注。②多处运用叠词,使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富有节奏感。比如袅袅表现了烟气缭绕升腾的样子;③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综合营造了慧明和尚在大殿诵经的特定情境。④以声衬静,用大殿之外的阵阵蝉鸣衬托了大殿之内的静穆、庄严。(每点2分)

9.示例:①人当能和气善良。慧明和尚给孩子分鏊饼、被孩子取笑而不怒体现了他的善意;

②人当存悲悯情怀。慧明和尚止我捕蝉,体现了他的生命境界和悲悯情怀;

③人当有文明自觉。慧明和尚施饼、诺饼、止饼,启发我们当面对诱惑时,要有严谨的修为和严格的自律。(每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蝉鸣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