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阅读答案

时间:2025-09-13 08:00:07
《蔡元培》阅读答案

《蔡元培》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蔡元培》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蔡元培》阅读答案1

①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②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③这一番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④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⑤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⑥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⑦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1929年

(选自《傅斯年全集》,有删改)

【注】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求学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

8.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第①段总体介绍蔡元培先生的`为人,为下文介绍“我”“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埋下伏笔,做了铺垫。

B.文章选取了蔡元培先生三件典型的事,围绕蔡先生的“严词责人”的性格行文的,先生责人的态度诚恳而严肃,责人做到“词近而旨远”。

C.文章第④段蔡先生引用《论语》的几句话告诫学生,对学生的不当做法,委婉地提出批评,先生以自身的品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

D.本文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几个典型事例,刻画蔡元培的性格特点。这样写能全面、立体、真实的塑造蔡元培先生的伟大形象,给人以亲切感。

E.《蔡元培》是通过回忆蔡元培先生为人处世的生活小事,表达“我”对蔡先生的怀念及敬仰之情。

9.文中说“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我”的“大彻大悟”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结尾说“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请结合文章所记述的三件事,探究一下蔡先生责人是如何做到“词近而旨远”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A

【解析】试题分析:A.“埋下伏笔”说法不当,其作用应该是总领全文。D.“给人以亲切感”分析不当。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参考答案:“我”的“彻悟”表现在:一是处理问题要“正心”“诚意”“不欺暗室”,选择正当渠道待人待事;二是做事决不推卸责任,决不匿名,要光明正大。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答案区间在第三自然段,答案有两点,分别在“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这句话的前后,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①第一件事,蔡先生批评匿名揭帖者时说:“必是品行沉沦之端”,深意是告诫学生此事不合做人道理,要有责任意识。(答“对别人的错误要包容,应以规劝的方式处理”也可)②第二件事,蔡先生批评拒绝同学来访之事时,引用《论语》中的名言,深意是告诫弟子们要以圣人言引领行动,宽以待人。(答“不要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人”也可)③第三件事,蔡先生批评“我”说大话时用了“这除非你做大将”一句,深意是提醒学生要面对现实,不要言过其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蔡元培》阅读答案2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 ……此处隐藏6551个字……

答:

20.本文提及的蔡元培个人崇高人格和迷人魅力主要有哪些?(5分)

答:

21.从全文来看,为什么说蔡元培是北大之魂?(6分)

答:

阅读答案:

19、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参考答案】大多数中国人,在待人接物及法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实其无罪;而蔡元培先生是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诚意,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蔡先生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共4分)

20、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参考答案】1、春风化雨(冯友兰),不言而众服(顾孟余),周公型人物(吴稚晖)。2、外和内介、守正不阿,3、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第1点是过去人们对蔡的评价,1分,第2点和第3点是现代人对蔡的评价,并且是本文的中心内容,每点2分,共5分)

2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参考答案】1、蔡元培凭借其高瞻远瞩和胆气魄力,在北大外抗权势,内谋革新,办学境界高远,思路清晰,措施切实,终使北大为之一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2、蔡元培身上的崇高人格和迷人的个人魅力也深深地影响了北大的老师和学生。一方面他性情温和,待人接物,处世论事,恬淡从容,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则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另一方面,他本着奉献的精神,一生致力于救国,从革命救国到教育救国,想的都是国家、民众,从不为个人和家庭打算,从不把职务作为谋私利的工具。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实践者。所以说,蔡元培是北大之魂。(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其办学的理念新颖和较大的胆气魄力,二是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北大师生和北大精神的影响。每点3分,共6分)

《蔡元培》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因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过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少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的《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等,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究,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们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您的字写得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众人顿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政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针,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的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身,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出“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括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或许会注意到,蔡一生中辞职的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起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在于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的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此观念,他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致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

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

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认定蔡元培是“好好先生”;

二是认定他“守正不阿”;

三是既肯定他是“好好先生”,又肯定他“守正不阿”。无论选择何种观点,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证明。

答案:

示例一:蔡元培是“好好先生”。①思想上兼容并包,聘任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②处世恬淡,待人平易,胸襟豁达。

示例二:蔡元培“守正不阿”。遇大事,刚强有主见,抵制外界压力,敢于担当,发表文章,痛斥军阀。

示例三:蔡元培既是“好好先生”,又“守正不阿”。兼容并包,胸襟豁达;遇大事坚持立场,刚强有主见。

《《蔡元培》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