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5-07-21 21:18:04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这个寒假,我再次重温了《傅雷家书》,对于傅雷对傅聪深沉的爱,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可谓是众所皆知的。在文中,他反复强调着做人总是排在首位的,学会做人才是人所要做的根本,这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脚跟;若是不会做人,那么人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另外,傅雷也多次提出“理财”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他对待生活的严谨。他对儿子所要求做到的每一件事,自己也会去改正这方面的不足。所以从傅雷的身上,足以见得他对“言传身教”四个字的完美诠释!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千千万万的父亲也和傅雷一样,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便会越发显得焦急。傅雷对大儿子傅聪倾注了毕生所有的心血,因此对傅聪的管教也是极为严苛,不过这对傅聪以后走上的音乐之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家长也开始步人后尘,在孩子不乖的时候用暴力解决问题,但这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毕竟有些家长并没有以身作则,所以这种做法只会加重父子之间的隔阂,让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

在当下这个衣食无忧的社会,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父母开始无节制地溺爱孩子,把一切最好的都要留给孩子。这不仅仅是在无形中毁了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觉间使孩子有了“父母对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想法,到头来,这种孩子以后所碰见的问题都无法自主解决,最终成为一辈子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值得令人深思,最终两名儿子也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这就告诉我们:只有经大自然磨砺过的花朵,才能真正的绽放,成为别人眼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陆游著名的诗句。的确,无论是在战乱时期还是在和平的年代里,家书都是无比珍贵的。在那薄薄的`的信封里,装着的不仅仅是那一行行用亲情凝成的字,更是难以丈量的,比天还高比地更厚的爱。

当你在一万尺的高空中时,爱的力量能够感受到你的微笑;当你在一百尺的深海时,爱的力量能够感受到你的心每一次有规律的跳动。父母不仅仅是父母,他们还是我们的老师,医生,厨师,工人,顾问……在摔倒时,我们有父母;在肚子饿时,我们有父母;在数学题不会做时,我们有父母;在青春期时,我们有父母……父母的高尚无私,领着我们上前;父母的教导鼓励,给予我们动力。他们是动力的源泉,惟有这种动力,才给予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当人感到无奈迷惘的时候,首先想起的当然是最亲,最信任的人。而这,莫过于是父母亲了。在大森林中。,迷路了,有北极星的引导,树木的指路,月亮的照明。而父母就是北极星,是树木,是月亮,在你最无助,最无奈,最失落,最寒冷的时候,给你雪中送炭让你发泄,送你安慰。无论你身处异国还是异在他乡,父母的这种安慰,问候都是你心中萌发的种子。平日觉得父母的唠叨是最厌烦的,可你在这时候是最需要他的。它如同音乐,是超越界限,超越国界的,因为这种唠叨是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无论是英语,俄语,德语,日语……无论它如何地千变万化,可都不离其中。

就像文中一样,当儿子消沉苦闷时,父亲的劝慰,是一种莫大的帮助,这种劝慰,对于平时的我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语言教育。可对于一个远在他乡,面对困难而无从入手的人来说,是最珍贵的教导,是最深刻的体悟。这种指导,领导是百听不厌的,因为它充满爱,令你不禁泪流满面;也因为它语句深奥,令你从生活中探索,品味;更因为它是父母的话语,令你燃起心中的火。

春天的万物复苏是因为土壤的呵护,泉水的滋润,薄雾的笼罩以及阳光的爱抚。远在他乡的人们之所以幸福快乐也是因为家里人信中,邮件中,短信中的问候,安慰,帮助,更因为有永远都传递不完,永远都说不尽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那橙黄色的封面,是父母倾注的爱。

那句句的问候,是流淌于心间的暖。

那一张张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记忆。

——题记

让时光轮转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聪到波兰留学。从此以后,傅聪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于是,感情在一封封家书中传递,来往。身为父母那浓烈的思念与期望溢于言表,身为儿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

一、教育

我觉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个严父,但又不死板。比如一个令我印象较深刻的故事。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读完,不禁感叹傅聪的才气,更赞同父亲的做法。鼓励孩子走向更宽广的天地,这是一个家长的最可贵之处。虽然我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我觉得一个人应当追随自己孩提时代的梦想,在梦想中奋进,并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探寻。不虚此行,不负韶华。

其实纵览全书,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书信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这一切都时刻感染着我,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琴生涯。从小我就在钢琴前,演绎着音乐的魅力。当时是挺苦的,但现在想起来弹钢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乐,的确是很美好的意境。但我就没有像傅雷这样的家长。我当然不是贬低自己的家长,而是钦佩书中的这样一个家庭,像书中的这样一对父母亲。但一切也未必泯灭我对音乐,对钢琴的热爱,还是依然。再次回到书中,傅聪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成为有名的钢琴家,受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与他严厉的父亲密不可分的。

书信不仅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是亲情的流露。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二、爱

从书中可以得知,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灵的安抚。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看到这里,才感到父母与儿子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在这个世界上,“人爱其子,胜于一切。 ……此处隐藏11829个字……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

这是《傅雷家书》的第一段话,讲述了全家送傅聪时的离别场面。傅雷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冷静,甚至有些过于理智。在外人眼中,傅雷好像那孔圣人一般,总是那么儒雅中正。但送别那天,傅雷他终于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足以说明他对儿子孤身去欧洲求学的担心。在那有些冷漠的外表下,充满了对傅聪的关爱。

傅雷对傅聪的爱是深沉的、无微不至的。比如在54年十月十九日夜的长信中,傅雷写到:“大照片中有一张笑的,露出牙齿,中间偏左有一个牙短了一些,不知是何道理?难道摔过一跤撞折了一些吗?”那时的照片还是黑白的,在这种情况下,傅雷还能发现儿子的一颗白牙有一点点短,只能说明傅雷在反复端详儿子的照片。傅雷作为一个著名的.翻译家,平日里有无数篇等他翻译的作品,以及无数登门拜访的来宾,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他还愿意花大把时间看傅聪的一张照片,对儿子的关爱溢于言表。在截取的文段中,傅雷并没有直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但这股思念之情,充满了整篇文章,无处不在。

正应了那句“支支吾吾是真情”。傅雷这个大文学家,在给自己儿子写信时,语言也显得没有那么含蓄优美了,而是生硬的平铺直叙,甚至令人感觉有些啰嗦,想必傅聪见了也会因父亲的过度担心而有些无奈吧。傅雷平日里翻译作品时,总是再三斟酌、反复推敲,才会交付出版社。傅雷写家书时,却把这些斟酌全省掉了,只嫌自己写得慢——这大概是傅雷想让傅聪尽早收到家书尽早回信的缘故。傅雷这有些生硬的语言,恰恰象征着他那不善言辞的、深沉的父爱。

这份父子情,不仅表现在对儿子身体状况的关心,还有对傅聪生活上的照顾。比如54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教导傅聪那些西式礼仪。“围巾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傅雷曾在欧洲留学,又从事翻译工作,几乎是一辈子都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深恐儿子在国内的行为习惯将遭到重视礼节的西方上流人士反感,从而给傅聪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傅雷在“很忙的情况下”,还要硬挤出时间,告诫傅聪一些生活上必须遵守的礼仪。这篇家书看上去甚至没有一句关爱傅聪的话,可在那苦心孤诣的教导背后,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浓浓的关爱。

1954年的傅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留学生,毫无名气。可他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获了肖邦国际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资历最浅却成绩斐然。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成绩,和傅雷的支持教导是分不开的。正是这连通两地的家书,正是这深沉、无微不至的父爱,支持着傅聪在音乐道路shang不断前行,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钢琴家。

记得我上次去邮局,还是小学四年级的事情。一进门,邮递员就笑着问我:“是语文老师留了寄信的作业吧?”正当我佩服他的料事如神时,听他叹了口气,说道:“现在,除去为了完成作业的小学生,已经很少有人来这里了。”

是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通信变得方便迅捷:相隔万里的两人通过手机也能立刻相见。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几人会跑到邮局寄信呢?这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倘若杜甫生活在当代,可能就少了“家书抵万金”这样的千古名句;倘若傅雷有了手机,也许这世上就缺了“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这样动人的句子。

如果出远门的游子和家人不再用家书交谈,如果缺少了家书这样的艺术载体,损失的不仅仅是许多优美的语句,更会让浓浓的亲情得不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为了保住这流传千古的两地书,为了表达血浓于水的父子情,我们应当把家书传承并发扬下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傅雷家书,翻开米黄扉页,工整或杂乱的笔迹中蕴含了无数。浓情或正道,虽都是近七十年前的事了,在如今却也看得如此真切。傅雷对儿子傅聪的谆谆教诲是最让我无法忘怀的,在脑海挥之不去。

“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要先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傅雷

生活细节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这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的话。即使傅聪背井离乡已经很久,但这些他曾经的生活细节却被傅雷深刻在心。他们都明白,傅聪的这一去是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不能出差错;所在的圈子又是有教育的圈子,更不能接受无法融入的错误生活习惯。傅雷认为,学会做人,是成为伟大之人以及一切的根本;而良好而融入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又是更加基础的做人之道。因此,傅雷用大段苦口婆心的文字来改进傅聪的生活习惯,“必须”“切忌”“特别留意”“尤其不要”之类的.字眼反复出现加重语气,想必傅聪看到此处时也一定会怀着深深的感动而付诸实践。想到我平时的生活,虽然有着来之不易的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机会,却不想听父母的话,有多少错误的习惯仍未改掉。每每看到父母无奈的眼神却丝毫不留意,未曾想到傅雷父子虽远隔一片大陆,但傅聪却还是践行着父亲的建议与要求,甚至是多么细节的系围巾、插口袋、脱外衣。我渐渐醒悟,着手决定从以后开始边学习傅聪,将父母的话记在心间,落实行动,从最简单的生活习惯开始!

爱国教育

傅雷整日与外文打交道,傅聪远赴波兰,但他们却从未忘记家乡中国,爱国也同样是做人的一个重要部分。傅雷曾多次强调:“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傅聪也深刻明白:“国交给我的责任是如何重大。”新中国不过成立不到十年,还不算强大,也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艺术在中国还得不到太大发展。傅雷叮嘱傅聪要时刻关心外国音乐,吸取优点,也要发扬民族音乐,并随时写信给傅雷,为中国音乐做出贡献。傅聪也不负众望,取得无数大奖之余,还了解了波兰的音乐;同时他的心也紧紧地连着祖国,时刻没有忘记过,还在波兰参加了无数中国国庆,弹了中国民歌《牧童短笛》等,读傅雷推荐的中国诗词体味传统文化,通过高超的技艺让外国人认可了他——同时认可了他所代表的中国——“你和中国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题目了”。傅雷非常欣慰,同时向傅聪赞扬中华民族传统,随时介绍祖国最新发展情况,还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傅雷用大量篇幅讨论李白杜甫、祖国工程建设、黄山的雄奇壮伟,让傅聪即使身在他乡却时刻关心祖国,明白一举一动都是代表着亲爱的祖国。我翻开微博,看到有网友正在说中国音乐不好,而其他国家歌曲怎么样,愤怒之火瞬间席卷心房,这样错误的崇洋媚外怎么对得起傅雷傅聪以及众多为中国音乐事业付出的人,怎么对得起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还好评论区一片骂声,果然大部分人都是和傅雷傅聪一样心系祖国的中国人,如果被他们看到,一定是欣慰的,他们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努力没有被吹散,没有白费,他们对祖国那样深切的爱意也永远名垂青史。

“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傅雷。

再次看向扉页上傅雷傅聪对视而笑的温馨场面,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笑容——不仅是父子情深,也是做人之道教导与学习的感动与欣慰吧。近七十年前的话语始终在我脑海里浮现……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