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读后感1假期间,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著作——《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来自韩兴娥老师与家长交流的博客文章和信件。内容从入学第一天起,从第一首儿歌的教学写起,着重探索课堂内如何阅读课外书,一步一步引领孩子踏上了幸福的书香之路。她的学生把历史故事、小说、经典融成一个整体,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在学生心中里“立”了起来,孩子们成为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小博士”。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做的很细、很准、很实,方法上看似简单,其实大巧若拙,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的阅读指导。韩兴娥老师在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指导性的作用,因为我的课外阅读观点与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法产生了共鸣。这本精神食粮给我的教学支持和帮助如下:
第一,阅读是学生获得幸福的源泉,为学生快乐的书香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韩老师说:“喜欢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会感到幸福,而讨厌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就会痛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不论能不能上大学,这十多年的学校生活是大部分孩子都要经历的,不爱学习的孩子如何忍受这漫长的岁月?所以,语文老师的首要责任是让孩子喜欢阅读。”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最喜欢在睡觉前听有趣的故事,然后带着甜甜的笑容入睡……可见孩子都有喜爱阅读的天性,年幼时爱听故事是因为他们当时还不具备阅读的能力,只能通过读的方式来满足阅读的需求。所以作为一位基础的语文教师或是懂教育的家长,我们都应该用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孩子带入幸福快乐的真善美的故事之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感情世界而且更能荡涤孩子纯洁的心灵。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引领他们,他们的人生将会变得充满艰辛,没有书香的人生将是多么地悲哀!没有一开始就讨厌读书的孩子,也没有靠自己明白过来而变得喜欢读书的孩子,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把他们带入用文字写成的美丽世界中。通过海量阅读,可以让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人物的情感性格和悲欢离合,从而感悟到亲情、体验到幸福。
第二,海量阅读人人可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要想影响、带动大家,就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阅读不需要有学生具备多好的基础,只要孩子识字老师加以感情色彩的指导,就能让孩子遨游在书海世界。这时候老师的阅读习惯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我在班级的阅读总是和孩子们一样拿起书籍,一边看一遍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其实那时候孩子们都还小,可是他们都好奇的问我:“老师,你一边看还一边在抄啥呀?”我温和的告诉他们老师觉的有的词句用的很好怕忘记了就抄在笔记本上,以后自己写文章是就可以拿出来用上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变的越来越好,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此我看到了仅仅入学一年的小孩子就能够面对书本沉思静读、自求博取,沉浸在书香墨韵之中的时候还在摘抄好词好句……就连班级里最差的两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也工工整整的抄写,我坚信他们的成绩索然不好,但是在阅读的滋润下他们早晚会“开窍”。
在我的`同事中存在“不爱”学生的行为,是因为没有具备让学生可爱的能力,是缺乏爱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慈爱、耐心,但一堆孩子在耳边哇哇乱叫,和颜悦色不管用时,只有声嘶力竭地大喝一声了。许多老师在“磨练”中很快失去了和颜悦色,在那群唧唧喳喳的“小麻雀”们面前,变得“神色像晚娘,语气像泼妇”。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教育学生从书籍中感受爱、在现实中寄予爱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又处处为难学习差的孩子、歧视残疾孩子的话,想想老师的人格力量在孩子心中的如何能树立起来呢?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分等级对待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根基不同,所以我们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爱每一个孩子!
第三,行动大于理念,实干就是能力。
我常常给孩子们说,勤能补拙,当你感觉无聊时、困惑时、就在书海里充实人生、寻找答案……在我任教的班级里孩子们都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甘瓜苦蒂、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在读中去悟的方式,将获取的知识或道理内化成自身的修养就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广泛阅读中我还指导他们去理解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和各种描写方法的恰当运用;古人感慨:“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一个人的语言成就,人事的努力只占三分,天分的作用却占到七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改变这三七分的局面。富含文学熏陶的气质脸庞一定可以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其实当学生爱上阅读时,当孩子们沉浸于书香墨韵之中的时候,老师也步入了宁静平和的港湾。
“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读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所在。” 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韩老师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其中追寻心平气和的9月中“让课堂静下来”让我获益匪浅,我也由此学到了很多。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安静,韩老师对此采用了很多方式、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令行禁止,这些方法真是又简单又有效。“定能生慧,静能通神”其实就是要强化一个观念;安静。
通过阅读此书,我会及时地把这一教学理念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之中,相信一定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读后感2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语文教学怎么才能高效?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怎么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够不采用题海战术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呢?传统的单文本阅读能不能做一下变通呢?……总之,一句话:怎么能克服目前语文教学的慢、累、繁弱点呢?
当我又一次细读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新版)后,我的眼前豁然开朗了,心中顿时有种即将步入柳暗花明之感了。
韩兴娥老师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有效地抛开了单文本阅读教学的路径,采用海量阅读的途径引导学生在远高于一般课堂语文教学的信息量中高密度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细讲、精讲、打磨讲的模式。教材在两分钟内讲完,其余的时间跟随老师的脚步进行深耕化、宽泛化、序列化、专题化的海量阅读。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接收到单文本阅读3-10倍的信息量,有的课中甚至是单文本阅读教学的几十倍的信息量。这种长期的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阅读教学,让她的学生厚积薄发、滴水穿石。韩老师常常自谦地说:“我是个笨老师,但我的学生各个优秀。我的班级里,没有差生。”韩老师这种“取法乎上”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对书籍原始的阅读 ……此处隐藏12596个字……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读。我也觉得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朗读,然后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在"精"而不在"多".
韩老师的海量阅读实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积累。阅读是学生获得幸福的基础,老师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喜欢阅读。无须老师有多大的才学,只要引领得法,多动脑筋,教学相长,普通教师也能干出令名师们瞠目的成果。说和做相比,定是说说更容易;自己做和别人评相比,定是评评更省事。文字表达可以如此简约、如此简短,但其中的心血、包含的付出,不容犹疑,必是一路辛勤、一路坚韧、一路跋涉!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读后感14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共2册,韩兴娥著。韩兴娥老师是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齐鲁名师。一般语文老师一个学期才能教完的一本教材,她只需两周便结束教学,其他更多的时间,则和学生在课堂上共读课外书,她的学生能把各类经典融会贯通,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孩子们成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小博士”。她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做得细、做得准、做得实,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报道,被评为“20xx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读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读
韩老师的课堂上,看不到激情澎湃的讲解,也听不到诗一般的语言。但,她的学生却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洋洋洒洒轻松写作。究其原因,是因为韩老师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读”。
以往我们的语文课上也强调“读”,不过我们是本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理,采用各种方法来读。
韩老师课堂上的读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内海量阅读”,就是全班师生共同在“课堂内”阅读某一本“课本外”读物,读完一本再换一本,像学习课本一样大量阅读课外书。读的书多了,不同的'观点就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去实践,就成了创造。如果缺少阅读,对一个少年儿童的成长是釜底抽薪;如果缺少阅读,对学生的个性养成是致命的一击。书读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比较,学会了挑刺,学会了暗地里和别人“抬杠”。海量阅读是创造精神的源泉。二是反反复复的朗读,有些内容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就能记会。三是读的形式多样化,范读(听录音较多)、领读、开火车读、点名读、齐读等等。四是“引读”,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引读,后来才晓得引读多用于诗词教学,老师问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诗句。引读教学的好处,一是学生在短时间内读的次数多,全部学生能够当堂熟读,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目标的达成度高;二是老师“引读”的语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词。
第二、激励方法
感觉韩老师课堂上的各种激励方法就像在玩游戏一样,让人舍不得离开,过了这一关还想过下一关,让孩子永远充满着动力,每过一关都能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感觉、当好孩子的感觉总是快活的,每个人都乐于再次体验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是懒孩子变勤孩子的法宝。我曾用韩老师“盖印章”的方法带领我们一(1)班的孩子们诵读了《学拼音读儿歌77首》,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下课也拽着我要给我读,然后我就根据要求给他们盖小印章,得了印章的孩子高兴得屁颠屁颠的!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读后感15我翻阅了韩兴娥老师《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书中的字里行间闪烁着韩老师的智慧,她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我们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让我得到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的启示。
在书中,韩兴娥老师倡导“课内海量阅读”。“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四十分钟之内进行的大量阅读。这项实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阅读量的成倍增加;二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可能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儿?她的回答是:有。不仅有,而且做起来也不难。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这就是她称之为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积累。没有坚实的塔基,就没有金字塔最后的塔尖。韩老师倡导有教无类。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的影响各不相同,学习的速度和深度也有很大差别。她的“海量阅读”不强求达到同一标准。她根据每本书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星级标准”,对部分学生降低要求,即使学生达到“一星级”的目标,也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她坚信:那些“慢”孩子、“懒”孩子,在“举三反一”、“举十反一”的过程中总有头脑开窍的那一天。第一轮实验,她用了两年的时间消灭了学困生。从三年级开始,考试基本上能达到100%的优秀率。
最让我叹服的是韩老师在教学上的创新精神。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教学难题,她总是锲而不舍,千方百计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如:面对闹哄哄的一年级课堂,她利用自己编的儿歌小册子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有事可做不但让孩子们静了下来,也让阅读从开学的第一天就驶入了正道;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中,利用韵语识字、描空心字识字、编故事识字等;以填空题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以归类的方法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由分散转化为集中,以创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将记忆的知识学以致用……在我的眼里,韩老师就是一个智慧锦囊,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得倒她。
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韩老师还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其中追寻心平气和的“让课堂静下来”让我获益匪浅。我也由此学到了很多。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安静,可是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呢?老师声嘶力竭的批评、敲桌子等只能获得一时的平静。韩老师认为:老师说话太多、声音太大不利于创设安静的氛围,老师吵、学生闹,一上课老师就亮开嗓门,以后要求学生安静就很困难。老师手指黑板时学生念、一根手指表示念一遍、手放下或背后表示停止、聪明的孩子能跟随老师的指示看黑板、看书,全班教一个学生(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有的学生在集体学习时不抬头、不张嘴,老师指名让他念他一般不会,如果一遍一遍的教他,其他学生就乱了,对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教与不教都不符合面向全体的原则,韩老师的妙招是:全班同学教他三次,于是老师领读一遍,全班齐读三遍;再次让他读,如果不会,让全班学生再次教他三遍。这种情况下那个头不抬、嘴不张的孩子也会跟着念的。)韩老师还采用了很多方式、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令行禁止。这些方法真是又简单又有效。“定能生慧,静能通神”其实就是要强化一个观念:安静。通过阅读此书,我及时地把这一教学理念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通过阅读,韩老师在我心中竖起的形象是朴素的,是我们教师队伍中无数平民的化身,她用亲身的经历使我们相信“课内海量阅读”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她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习得了更多的推行“课内海量阅读”的方法而不至于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