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

时间:2025-08-31 19:05:10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1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

关于主人公: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髭( )髯( )鬈( )颔( )酒肆( )黝黑( )禁锢( )锃亮( )

2、解释下列词语。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来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

泰斗: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粗制滥造:质地不精而又过量制造。

寓居:寄居;侨居。

3、积累词语。

肖像  轩昂 侏儒 犀利 粗鄙 藏污纳垢 非凡器宇 郁郁寡欢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2、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3、本文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的真实刻画,这也说明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写他的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为了在下文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才实现了他的世界观的转变,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两点:一是作者以真实的语言刻画了托尔斯泰平庸粗陋的外表;二是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四、思考和探索。

1、读列夫·托尔斯泰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感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风。

2、再仔细阅读本文,通过作者对他的肖像特别是眼睛的描写,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勾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五、文学常识积累:

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了解茨威格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重点: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导语: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谁?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四、阅读课文,初识托尔斯泰。

1、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的泰斗,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须发丑: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五官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脸色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五、精读课文,走近托尔斯泰。

1、但是,拜访者的情绪突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为什么?精读课文找出原因。明确:目光犀利

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眼睛锐利

2、作者是如何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明确: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这一段作者又一次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最后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这一段都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在写托尔斯泰眼睛之前,作者为什么先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一是说明托翁外貌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或叫欲扬先抑。这种写法不仅无损于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翁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4、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明确:

一方面托翁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

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其毕生精力去改变这些,却又事已愿违的时候,这又是不幸的。所以并不矛盾。

六、拓展迁移,品读托尔斯 ……此处隐藏13192个字……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③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②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②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③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教师小结:

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渡段。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讨,品味语言,揣摩含义。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研读与赏析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①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②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③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全班讨论明确:

①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②“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③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同点是前者多用抑笔,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师小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请同学们课下一定多读读这位文学泰斗的作品,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作者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出如此的评价。

学习本文,我们如同与两位大师对话交流,请你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最好将精彩的语段背下来。有些句子含义深刻,你是否都理解了,如果有疑问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句子,可全班讨论解决,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教师可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揣摩品味。)

①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手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拓展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自主探究之后,全班讨论明确:(答案不求统一,但言之要成理,思想要正确)不矛盾。“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布置作业

1.有计划地阅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泰斗的风采。

2.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以及练习三。

3.查阅有关资料,试写一篇小论文,论题: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