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5-09-14 14:39:10
大班数学教案[实用9篇]

大班数学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在日历上寻找月份、日期、星期的方法。

2、体验在日历中找到生日的快乐感。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日历表等

活动过程:

出示日历,发现日历中的秘密

——看,这是什么?

——你们发现日历上有什么秘密呢?

教师小结:日历中有月份,日期和星期,每个数字代表每一天,每天都有人出生。

学习找月份、日期的方法

出示宝宝照片,引出生日话题

——你们看小宝宝出生了,是在哪天呢?

——请你帮小宝宝找到她的生日。

——师幼验证。

出示ppt,学习寻找方法

教师小结:首先我们要找月份:5月,再找日期:10号,瞧,小宝宝的生日找到了。

3、巩固练习,找找老师的'生日。

学习找星期的方法。

帮助老师找生日在星期几?

师幼验证。

梳理寻找方法。

巩固练习,找找客人老师的生日在星期几?

四、教师小结。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亲自操作,认识并熟悉6的组成及分解,掌握6的5种分法。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使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并熟记6的5种分法

活动准备

1.6的组成,分解图一幅。2.带磁铁鸡宝宝卡片若干。3.树的挂图4幅,可拆卸苹果卡片若干,篮子若干个。

活动过程

1. 老师和小朋友先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5.4.3.2数的组成及分解。

如老师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

小朋友答:5可以分成1和4。

2. 学习6的组成及分解:

出示6的组成,分解图一幅.

老师:今天鸭妈妈很高兴,因为它请了几只鸡宝宝来家里做客,小朋友们,你们看一下鸭妈妈请了几只鸡宝宝来做客呀。(老师出示6只鸡宝宝的卡片并和幼儿一起数数共6只)

老师:鸭妈妈要把鸡宝宝安排住进两个房子里,是两个房子喔。但是它不知道要怎么样分配这6只鸡宝宝,有多少种办法可以让鸡宝宝住进去呢。办法是不能重复的,看一下哪几位小朋友能帮鸭妈妈把鸡宝宝安排房子住进去,好不好。

请小朋友到讲台前把鸡宝宝的卡片粘到画有房子的黑板上。老师记录每一次分出来的结果。再把小朋友分出来的几种方法总结归纳得出5种分法。

6 6 6 6 6

/\ /\ /\ / \ /\

1 5 2 4 3 3 4 2 5 1

3. 引导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令幼儿发现把一个数分为两个数,而这两个数合起来又等于这个数。分解出来的数,左边的数进1,右边的数就退1,还可以把分解出来的两个数调换过来,合起来还是得到这个数。

4. 巩固练习游戏:摘苹果比赛

老师:(出示苹果树的挂图)小朋友你们看,树上的苹果熟了,想不想把它们摘下来呀。我们来进行摘苹果的比赛好不好。(把小朋友分为4个组进行)我们先讲一下比赛规则:小朋友把摘下来的苹果放在两个篮子里,两个篮子里的苹果加起来要等于6,每一组派一个小朋友上去摘,其余的小朋友在下面看,看他把苹果摘下来放得对不对,有多少种方法放这些苹果,要两边加起来都是等于6喔。如果他放错了,其他的小朋友可以上去帮他重新放,注意放的方法不能重复。我们来比一下哪一组的小朋友放的方法最多,放得最快。

教学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体,利用帮鸭妈妈安排鸡宝宝住下及摘苹果比赛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并掌握6的组成及分解,与以往教学活动相比较增加了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在游戏中学习的目的。在后面的摘苹果比赛中,充分的利用了小朋友喜欢竞争的心理,自已组里的小朋友可以讨论方法对不对,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互动。就是在时间上掌握得不够好,到后面小朋友为了争第一都有点乱了,如果重新上一次的话,觉得应该设定好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哪一组的小朋友得出的方法最多获胜,可以更大的激发小朋友的兴趣。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体验图形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能用几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3.对图形之间的拼组关系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演示用的大三角形纸卡:红色两个,绿色,蓝色个一个。

2.幼儿用的红色三角形纸卡每人一个,幼儿剪刀每人一把。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三角形一次分割练习,理解图形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1、 出示红色大三角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它是什么颜色的?

2、取一个红颜色的大三角形,教师演示。

教师:三角形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

教师:你们看,一个大三角形变成了什么?

3、再取一个红颜色的大三角形,教师演示。

教师:它们还可以怎么变呢?

教师:你们看,一个大三角形变成了什么?

4、请幼儿折一折,剪一剪,再拼一拼。

教师 :请你们每人取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折一折,剪一剪,让它变一变魔术把!再把剪下来的图形拼一拼,看还能不能拼成原来的形状。

二:三角形两次分割演示。

1、 教师:你们还想看三角形变魔术吗?教师把绿色的纸卡折两下,并沿折线剪下来。

2、 教师:再将小图形拼一拼,看还能不能拼成原来的形状。

三:三角形三次分割演示。

1、教师把蓝色的`纸卡折三次 ,(三条折线不交叉)或这两次(两条折线交叉) 请幼儿数一数共分成了几部分(四部分),都是什么形状的(至少有一个三角形)

2、教师:再将小图形拼一拼看还能不能拼成原来的形状。

四:打开幼儿用书,完成操作练习。

1、调动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兴趣。

2、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操作的要求,并指导帮 ……此处隐藏1196个字……脑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2、鼓励和支持幼儿的种种想法。当幼儿没有写下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幼儿说:聋哑人虽然不会讲话也听不见,但他的眼睛是健康的,能看得见,而且还认识数字呀!

3、请一名小朋友尝试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鼓励他的想法,并适时引导规范的书写规范的书写方式,即先写单元数,再写楼层数,中间用逗号隔开,两边用括号括起来。

4、再请几名幼儿分别写出另外几种小动物的坐标位置,进一步巩固坐标的书面表达方法。

四、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1、教师帮助幼儿理解题目的要求。

2、教师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3、幼儿之间相互检查,交流讨论。

大班数学课设计??复习2、3的加减法

大班数学活动说课稿:小兔子回家(长度守恒)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正确比较5个以上物体的高矮,能按高矮排序。

2、在比较操作中体验高和矮的相对性。

3、能大胆的尝试比较,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活动重点:

正确比较并排列5个物体的高矮。

活动难点:

体验高和矮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脚踩高跷的贴绒娃娃5个;高矮不同的雪糕娃娃棒;小红旗若干;

幼儿用书第3页“雪糕娃娃棒卡”;第25页《比较高矮》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贴绒娃娃,猜测娃娃的高矮。

1、猜猜谁最高谁最矮。

教师出示踩高跷的贴绒娃娃的图卡,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娃娃们在玩什么游戏?

教师:猜一猜穿什么颜色衣服的娃娃个子最高?穿什么颜色衣服的娃娃个子最矮?

(请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比一比,找出正确的比较方法。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用什么方法才能正确地比出最高和最矮的娃娃?

3、引导幼儿实践

如将高跷部分向后折叠,将娃娃的下部对齐等。

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排序。

(出示小红旗,作为起始点)请个别幼儿在绒板上将娃娃在红线上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进行排列。

二、操作练习,巩固对高矮,长短的感知。

雪糕娃娃排队。

请幼儿比较雪糕娃娃(见幼儿用书第3页的“雪糕娃娃图卡”的'高矮,并按从矮到高的顺序为雪糕娃娃排队,最后说一说雪糕娃娃是怎样排队的(最高的,矮一点的,再矮一点的……最矮的,最矮的、高一点的、再高一点的……最高的)。

三、幼儿练习:

1、插红旗(幼儿用书第25页)

教师:把最高的旗杆涂成红色,最矮的旗杆涂成绿色,用什么办法能找出最高和最矮的旗杆呢?(可以数一数每根旗杆上的竹节有多少)

教师:想一想,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插红旗,每面红旗应排在第几个?请你在下面的圈圈里用数字记录。

2、救救小动物。(幼儿用书第25页)

教师:小动物们被困在屋顶上了,请你想个办法救小动物吧。有什么好办法呢?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教案目的】:

1、学习用数字记录撒花片的结果。

2、发现多次记录的异同,体验将八个花片分成两分,会有不同的答案。

【教案准备】:

幼儿人手八个花片(正面为红色、反面为绿色),空白记录单若干,笔若干。

过程:

1、变魔术。

教师询问幼儿平时有没有看过魔术表演,通常都是在哪里看到的?

教师表演魔术,将纸盒打开给幼儿看,请幼儿确认里面是空的,然后将纸盒的另一个口子打开,竟然掉出来了八朵花片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引出主题“花片”

2、看花片。

看一看盆中的'花片,和我们平常玩的有什么不同。(正面为红色、反面为绿色)

数一数,盘中有几个花片。

3、撒花片。

教师示范并交代要求:把八个花片握在手里,然后轻轻撒在桌上,看看撒出来几个红的,几个绿的,把它记在记录单上;撒一次记一次,记录的结果和撒出的结果要一样。

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提醒幼儿每次都要撒八个花片,并按要求记录。

4、相互交流。

请个别幼儿(2-3人)介绍记录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幼儿对照自己的分合结果。找一找,自己记录单上有没有相同的记录,相同的记录出现了几次。

5、寻找规律。

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上面的数字有没有规律,该怎样排列。

幼儿重新排列,左边从小到大排列,右边从大到小,数数一共有几种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数学活动,体验对号入座的乐趣。

2、了解座位票中“排”与“座”的意义,学会看票,掌握票中能找到准确座位的两个条件。

3、能通过手中的票,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人大胆交流。

活动准备:

1、自制电影院座位分布图。

2、学具:幼儿人手一张电影票。

3、情境布置:电影院。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看过电影吗?看电影前需要凭什么进入电影院呢?

2、出示电影票,引导幼儿座位票中“排”与“座”的意义,幼儿尝试根据电影票上的提示找到电影院座位分布图中相应的座位。

(1)教师出示一张电影票,幼儿观察,引出“排”与“座”。

(2)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电影院自制图,请个别幼儿上台尝试根据票上的提示找一找电影院座位分布图中相对应的座位。

(3)请找准位置的幼儿说出自己是如何找到座位的。

(4)教师梳理,小结:离屏幕近的是第一排,从前往后数一共有“几”排,每排从一边往另一边数的是座。

3、幼儿再次根据电影票上的提示找到电影院座位分布图中相对应的座位。

(1)请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希望坐在电影院中的第几排第几座。请另一名幼儿帮助其找到示意图中对应的座位。

(2)请一名幼儿根据自己的'表达,提前进入电影院找到自己的座位。

(3)集体验证。

4、幼儿集体进电影院对号入座。

(1)幼儿领取电影票,请幼儿并介绍自己坐在电影院的第几排,第几座,并说一说进入电影院后会怎样找座位。

(2)教师梳理、总结:根据电影票的提示先找到第几排,再找第几座。

(3)幼儿有序进入电影院,并根据电影票的提示找到自己的座位。

(4)检验幼儿是否对号入座,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4)请部分幼儿邀请客人一起看电影,并帮助客人根据电影票中的提示找到座位。

(5)观看电影,教师小结,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与家人看电影时帮助家人根据电影票上的提示找到座位。

《大班数学教案[实用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