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大全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9945.jpg)
小学美术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民族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等特点,掌握欣赏民族服饰的方法,体会我国民族服饰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和讨论,学会欣赏民族服饰的方法,提高对民族服饰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我国不同民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服饰的种类及其特点。
难点: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设置“民族文化对对碰”的游戏,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那达慕大会》和《青藏高原》,请同学猜猜歌曲对应的是哪个民族?(蒙古族、藏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共有56个民族。他们不只是在歌曲上各有特色,在服饰上更是百花齐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的少数民族,去欣赏他们多彩的服饰吧!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民族服饰的种类
设置“少数民族我了解”的游戏,多媒体出示不同民族的名称与对应的服饰图片,请学生上台连线,提出问题:
(1)你看到了哪些民族服饰?(苗族、壮族、蒙古族、藏族等)
(2)这些服装的款式有什么特点?(苗族女子穿着百褶裙,佩戴大量银饰品;壮族服饰多短裤短袖;蒙古族喜穿长袍;藏族服饰宽大并系着腰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民族的服装款式都独具特色,这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富有民族特征的代表。
2、民族服饰的特点
教师出示苗族服饰的.细节图片,请学生观看并思考:
(1)苗族服饰由哪些色彩组成?(红、黑、白、黄、蓝等)
(2)服饰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图案、银饰)
(3)你认识这些银饰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意义?(银角、银帽、银项圈等;象征吉祥幸福,有驱邪的作用,是财富的象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这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可作为避邪的神物,更可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因此,我们发现民族服饰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样式、色彩、图案上,还体现在历史文化沉淀中。
活动三:总结解释
影响民族服饰的因素
教师分发苗族和蒙古族服饰资料卡,请学生前后4人为一组,交流讨论问题:思考这两种服饰特色的形成与当地环境、风俗文化有什么关联?(苗族为南方少数民族,气候温和,服饰较为轻薄,而服饰上的图案也是苗族文明的符号和象征;北方蒙古高原气候寒冷,服装多宽大厚重,束腰和靴子等形式,也是草原马背游牧生活习惯的体现)
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引导:苗族和蒙古族分别分布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两种不同的民族服饰,由此可见,服装也是一个民族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集中体现。
活动四:欣赏评价
1、教师出示满族、回族等服饰照片,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进行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从款式、色彩、图案等角度欣赏作品。
(满族服装: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色彩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谈一谈本课收获,并进行情感升华:服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民族的民族特征,这是因为民族服饰是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符号,是历史的见证者。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都不尽相同,这些文化特色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加了丰富性,因此同学们要多多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2、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还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下节课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
小学美术教案2教案教材分析:
线条的平直与弯曲,会使人产生动或静的感觉。平直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从教材的例图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线条能赋予画面的生动性和悦目性。
教学目的:
1、观察平直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教学重点:
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现代建筑、铁桥等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的图片,收集有蜿蜒的环山公路等资料图片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出示一根彩线,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形态,然后用手折成各种形态,并用线条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
2、
3、观察乒乓球跳动的轨迹,用线条把所看到的轨迹画下来。教师出示一根彩带,观察彩带飘动的轨迹,用线条把所看到的轨迹记录下来。
二、发展阶段
1、
2、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将这些线条简单分类:直线、曲线。欣赏生活中具有直线和曲线特点的物体:马路、高楼、环山公路、梯田……
3、说说这些物体和景致适合用怎样的曲线来表现(如水波的线条流畅而温和,适合用波浪线表现;建筑物的稳重而静止可用垂直线来表现·······)
4、学生谈论:直线和曲线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
平直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建筑物的垂直线,会给人静止、稳重的感觉,在绘画中,如果我们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平直的线条;相反,曲线带给人们一种流动的感觉,如果你的画面需要这种感觉,可以多用曲线。
5、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直线和曲线。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红黄蓝》;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敦煌的飞天壁画等。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创作阶段。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思考如何表现并交流。
1、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2、学生讨论并交流他们认为适合用直线或曲线来表现的主题,教师将合理的部分演示出来。
3、 ……此处隐藏10577个字……>
本单元学习内容是比较典型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造型游戏,它也是整套教材中“联想造型”一条横向隐线的延续(如第1册《形的组合联想》、第3册《分分合合》、《叶子的联想》、第7册《实物的联想》、第9册《鞋的联想》、《字的联想》等)。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在本课的创作行为中,不需要事先设定某类形象,学生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儿童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涂涂画画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本单元学习的奇怪图形创作正顺应了这种天性,有些好的构思甚至也被应用与广告、招贴画和插图中。
(二)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创作简练、幽默的奇怪图形,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愿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范例作品图片资料(投影片或课件)等。
学具:彩色水笔、彩纸、旧画报、剪刀、胶水等。
课时:2课时。
(二)设计方案
●教学导入:
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范作,可独立看,也可分组边看边讨论,然后请一些同学针对具体的图形对全体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教师尽量要待学生先去尝试说明后再揭示这些图形之所以“怪”的.妙处。
●教学新授:
(1)教师设疑,出几道练习题(可配合展示课件):
①一个人和一个圆圈,提示这里的人和圆圈都是“活”的,能大能小,能动能变,他们碰到一起,回产生什么奇怪的图形?
②一个人在照镜子,但镜子是一个“魔镜”,你会如何表现这幅奇怪的图形?
③根据一组关键词,比如“树、脸”或“人、蚊香”等,想象一下,它们碰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奇怪图形?
(2)同学间可讨论交流,并随手画一些草图。选自己满意的草图,采用多种形式(如剪纸、彩绘、拼贴、电脑绘画等)加工成正式作品。
(3)有些特殊的图形变异效果,可以通过专门的电脑变形软件或图形滤镜来实现,教师如果熟悉这些软件,能在教学中随机演示,效果最佳。
(4)布置一个“奇怪图形展”,展示学生习作,并附上标签,说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和创作意图。
(5)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应侧重与组织学生对第一课时习作的评价、创作的心理感受,可多请学生自己来谈,以调动学生更高的创作热情。并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各种富有个性化的创作方法,比如:教师可提供一些废旧图片或一些图形资料,让学生局部分解,再重新粘贴组合,并添加笔绘,以强化效果。
三、学习评价建议:
●你有强烈的创作愿望吗?
●你认真用心思付出心血去创作吗?
●你对你的作品满意吗?
●你的作品称得上“奇怪的图形”吗?它简练、幽默使人一目了然吗?
小学美术教案15一、教 材分析
本课巧妙的组合是在学习过的三种基本形的基础上,安排的一堂设计绘画课。巧妙的组合其中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超越单纯基本形的概念,发现新的图形结构形式。 小学美术教案二年级下册:01课 巧妙的组合
*感受透叠图形及着色后产生的效果。
许多大小不同的基本形相互穿插后,原基本形被打破,失去本身的意义,巧妙的组合由此产生了新的图形结构,而在作业过程中,又可能发现新的形状和现象,增添了作业的趣味性。由于学生个性的'原因,新图形给人既与原基本形完全不同性质的感受,又有区别于各人的造型特点和色彩效果。通过对完成后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也能感受到画面的疏密、虚实所产生的效果。
教材巧妙的组合中呈现了部分学生作品,提示学生可从作品中发现一些新的形象。教材选登了著名画家米罗的美术作品《太阳、人和鸟》。通过欣赏,分析画家怎样运用三种基本形和画,以激发学生联想。
这类作业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儿童容易作业,也易出效果,一般都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 学 目 标
*学习形与形相透叠的表现方法和透叠图形的涂色方法。
*在组合透叠练习中感受新的平面组合形式,形成调控画面的意识。
*在形的自由组合和换色平涂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 学 设 计
本课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基本形的回忆、归纳到认识透叠图形,理解透叠的涵义,再到对作业步骤的分析、归纳,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实施以回忆导入新课。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三种基本形,并感受到这几种形可有长短、大小等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演示三种形的透叠效果。可采取逐一叠加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形的组合变化过程;也可从欣赏完成的范作入手,让学生比较、分析单独的形和透叠图形之间的区别,明了透叠的涵义。
透叠效果的演示过程应精心设计,根据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使学生轻易理解其涵义并充分感受到趣味性。可采取在黑板上板画、利用幻灯机演示和利用多媒体制作进行演示等方式。
在演示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观察透叠图形着色后的效果,感受画面的美感。透叠部分的色彩可另外着色,也可随原形叠加着色,如果是后一种,学生会注意到颜色重叠后的变色现象,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色与色叠加的变化。
指导作业环节可先由学生根据范图一起讨论作业步骤,再由教师归纳、总结。教材中基本的作业步骤是:在任意位置先画三种较大的基本形,要求形与形之间要有部分穿插(即透叠);然后用同样方法任意添加大小不一的基本形;画到一定的时候即可停下,根据画面需要添画更小的基本形,可丰富和装饰画面;最后,再分格涂色完成。
学生活动的开展以自主表现为主,教师要注意在作业方法上加强指导,在作业步骤上予以控制。
教学评价涉及画面构图、线条流畅程度、形与形之间的透叠程度、色彩搭配等方面,先由学生自评、互评,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作业要求:任选一种彩色笔作业,用大小不同的三种基本形互相穿插,组合成一幅画面,再自选颜色填色。填色时,每种色不宜画出线外。
四、教 学 建 议
*该课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作业的过程,应以指导作业方法为主。
(1)画基本形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徒手作业,或扁、或长、或正、或歪均可。
(2)基本形的大小对画面影响较大。太小则效果较差,而且完不成作业。应指导学生画大些,特别是主体基本形。透叠上去的其他基本形可逐渐画小。
(3)应指导学生适当地控制画面。可用对照作品作范图,说明画得太满和不加分辨地简单排列会出现“板”、“乱”、“挤”的现象。
*为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泼,学生活动的开展可采取合作的形式。两人或四人合作完成一幅作业,学生可自由交流绘画体会。还可在学生自主表现的同时,分组在黑板上合作作业,由各小组成员按顺序轮流上台添画。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