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科学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提高细致观察的能力。
2、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知道树叶都有叶脉。
活动准备:
1、拓印树叶用的油泥、泥工板,圆柱形积木。
2、《梧桐树叶叶脉什么样》的记录单、笔、胶棒、纸片梧桐树叶若干。
3、叶脉书签、叶脉图片、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4、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拓印的内容。
教师:叶子落下来了以后,时间久了会怎样呢?我们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留个影吧。
2、用油泥拓印梧桐树叶,引出叶脉。
(1)教师介绍新材料--油泥拓印梧桐树叶
(2)幼儿操作,用油泥拓印树叶
(3)教师: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许多细线呢?这些细线是什么?(叶脉)是否每片树叶都有这样的细线呢?
3、观察梧桐树叶叶脉,探索其结构。
(1)幼儿猜测并绘画叶脉。
(2)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细致观察实物。
(4)观察梧桐树叶脉的图片(ppt或实物)。
(5)再次绘画叶脉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讨论叶脉的作用。
教师:为什么梧桐树叶脉长的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像动物有血管一样,植物的身体里也长出了许多很细的管子,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另外叶脉还能支撑叶子。)
5、拓展。
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这里还一些其他的树叶,我们再看看,他们也有叶脉吗?观察一下他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刚才看到的梧桐树叶一样吗?
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我们下次再来看一看,印一印,把更多的树叶叶脉的秘密告诉你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2、培养幼儿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以及加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3、尝试制作排笛,感受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真的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教学难点]:
探索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
[教学流程]:
利用“身体乐器”让孩子与“声音”在游戏中拉近距离,从而产生兴趣——教师示范小豆实验,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让幼儿观察、倾听长度不同的管子所发出的声音有高低之分——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教学准备]:
1、长度不同的吸管、双面胶、托盘若干。2、黄豆、手鼓、手鼓棒、中音铁琴。3、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内容,通过“身体乐器”游戏,让幼儿产生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踏步地走进教室,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脚步声。
教师提问1:“为什么小脚会发出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那么,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也能够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发挥
幼儿与教师一起玩“身体乐器”游戏。
二、引出声音的产生。
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了,在研究的过程中,请小朋友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我们才能够听见“声音”有什么不同,你们能做到吗?”
——教师示范小豆实验。
提问1:“你们听到什么?”
提问2:“你们看到什么?”
提问3:“声音从哪里来?”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台用手,感受敲打的鼓面的`振动。
提问4:“你感觉到了什么?”
教师由四个关联问题,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教师小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停止了。
三、通过乐器实验,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从而引出吸管实验。
实验一:敲击中音铁琴
教师提问1:“你们认识它吗?对,它就是中音铁琴,请你们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它们发的声音一样吗?”——(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3:“好,让我们听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4:同样的物体在振动,只是铁琴板长短不同,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铁琴板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我们坐着先听一次……现在可以用身体来表达你听到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相同的物体会因为长、短的不同,而发出高低的不同声音。
实验二:吹吸管,倾听声音
师:“同样是吸管,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吹出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
1、接着,教师再出示两排吸管,一排是长的,一排是短的。
让幼儿长的、短的吸管每人各拿一根,用吹的方法感受自己听到声音的高与低。
2、教师提问1:“你在吹这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时,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可请各别幼儿上台吹,让台下的幼儿感受)
教师引语:“哦,原来声音不同。吸管的长短也有高低之分。”
3、教师展示:与幼儿对比实验的结果。
教师小结:吹奏时,嘴里的气流会振动吸管中的空气,产生声音。短的吸管振动频率快,所以音高;长的吸管振动频率慢,所以音低。
四、制作“排笛”。
1、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教学软件,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经验。
2、教师示范“排笛”制作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3、幼儿吹奏“排笛”,感受成功的喜悦。
4、活动结束。
延伸教学:
教师与幼儿来到区域里,通过自制排笛的音律不同,自由吹奏自己喜欢的旋律,举办一场亲子“排笛”小演奏。
大班科学教案 篇 ……此处隐藏2567个字……。小结:这些奖牌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讨论:要是把这些奖牌奖给小朋友,他们会喜欢吗?有没有办法作出一模一样的奖牌?生活中是不是有许多一模一样的东西 ?你们在哪儿见过?
三、观看工厂车间制作的录像,了解复制现象。
提问:刚才工人生产产品的时候快不快啊?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做出这么多一模一样的东西?
小结:小朋友都讲得很好,原来工人叔叔就是用机器、模具很快的做出了许多一模一样东西的,这种方法就叫做复制。
四、尝试运用简单的复制方法再次制作奖牌,体验复制带来的便利。
师:我们可不可以也用复制的方法很快地做出许多一模一样的漂亮奖牌呢? 老师同样给你们五分钟时间,看这次做得是不是比上一次更快更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9设计意图:
从游戏中,培养幼儿大胆思考探索的能力,以及幼儿敢于探讨、乐于提问的意识。大胆猜想,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如何进行验证。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瓶中取水的兴趣并且愿意参加到操作活动中。
2.能开动脑筋,大胆猜想可以使瓶中水上升的材料,并进行验证。
3.探索不同的材料使水面升高的程度不同。
活动准备:
表面圆滑的石子一碗、沙子一碗、碎纸片一碗、装有相同水位高度瓶底部大上部小的瓶子每组3个、记录表格一人一张(见附录)。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如何帮助乌鸦喝到水?
教师:今天天气可真好!乌鸦和小伙伴们一起出来玩,一路上又跑又跳出了满身的汗,它口好渴,想喝水,在周围找了好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它看着瓶子里水,心情好低落,因为瓶子里的水太少了,他喝不到,伤心地哭了起来。小朋友们,你们想一个办法帮助小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
2.幼儿展开想象,大胆猜想“取瓶中水”的方法。
(1)教师引导幼儿猜想,进行总结记录。
教师:小朋友们快快转动你们聪明的大脑,现在瓶子中只有半瓶的水,距离瓶口太远,乌鸦贝贝用嘴根本喝不到。大家想一想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到乌鸦贝贝喝到水呢?
教师:现在有没有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想出的办法呢?
(幼儿举手发言,教师给予肯定,作总结)
(2)教师引导
教师:刚刚小朋友们想出的办法是让瓶子中的水升高到瓶口,给里面放石子、沙子,这样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
(3)继续讲述故事,验证幼儿猜想,引出实验内容。
3.选取材料,瓶中取水。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以下几种材料有:石子、沙子、碎纸片,小朋友们想一想哪种材料可以投放到水中,使瓶中水升高呢?小组商量一下。
教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该选取哪种材料呢?每组商量,每人选一种材料。
教师:现在老师已经把材料全部放到桌子上了,那我们就开始动手做实验吧,小朋友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都放到瓶子里。记住了吗?
(2)幼儿动手操作,将材料投放入装有相同水位高度水的瓶子中。
教师:好,老师还给每一小组都准备了一张表格。小朋友们把你们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如果瓶中水升高画“√”;如果瓶中水无变化画“”。大家一定要做好记录。一会儿老师请做得好的小朋友跟大家分享你们的实验结果。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有没有人想分享一下?
(小朋友举手发言)
(3)小结:通过实验观察,幼儿发现,石子、沙子会让水面上升;碎纸片不会让水面上升。
4.集体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
活动延伸:
教师:那聪明的小朋友下课后好好想一想,什么材料可以使水面降低呢?
活动反思:
1.选材上的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趣味性强。以故事《乌鸦喝水》引出让幼儿反思的问题“怎么帮助乌鸦河道瓶子里的水?”、“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了石子,乌鸦都能喝到水吗?”从而进行了相应的`操作活动石子与沙子、碎纸片放入水中产生不同现象的反思。本次活动的选材符号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操作性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2.目标设定及材料准备上的反思
目标制定合理。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水平,从能力、情感、知识三方面着手。且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活动目标中重、难点有意识的在各个环节中突破。
在这次活动开展过程中,准备材料不够充分,每组在操作时,出现了石子、沙子放进瓶中太慢,投放时部分幼儿还总是洒落到地上,应该给每组准备一个漏斗,引发幼儿思考,漏斗有什么用,提高幼儿操作效率。其次第二次操作时教师只需为每组准备一份水,集体观察操作即可。
3.过程的反思:
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递进,分层落实的教学特点。从听故事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碎纸片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集体点评六个环节。但幼儿教师材料上准备的失误,科学效果不明显,幼儿体验到的科学成果感知不深入。幼儿在实验操作时都很专注,主动发问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摘枇杷,会辨别成熟的枇杷,了解枇杷的品种、用途。
2、知道枇杷是家乡历来有名的特产之一,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摘枇杷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探究的能力。
物质准备:
幼儿每人一顶太阳帽、竹勾子(摘枇杷工具)、篮子若干、毛巾若干、筐两个。
知识准备:
教师事先向果农了解枇杷的品种、了解枇杷在我们家乡的历史,幼儿事先去看过成人摘枇杷一次。
安全准备:
事先联系好生态园里的枇杷地、幼儿出发前穿球鞋,戴上太阳帽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学摘枇杷,可以用工具、可以不用工具、可以几个人合作等。但要注意安全。
二、幼儿尝试摘枇杷
教师巡逻观察幼儿是怎样摘的,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集中讲评(讨论),共享经验。
幼儿讲讲摘枇杷的方法和怎样辨别成熟的枇杷以及枇杷的`品种。
幼儿讲后,教师加以小结:
我们今天摘的枇杷有两个品种,皮红的叫红种枇杷,皮淡黄的叫白沙枇杷,皮青的是不成熟枇杷,我们要摘成熟的枇杷,低的树可以用手直接摘,高的地方用勾子,可以几人合作。
三、分散:幼儿第二次尝试摘枇杷
交代要求:幼儿摘后,把枇杷按品种倒入两个筐内
四、整理东西后回幼儿园
五、延伸活动
1、可以用枇杷肉请幼儿做糖水枇杷。
2、观看枇杷肉和枇杷叶入咳嗽药的录象。
3、枇杷核可以当数学教具、可以打洞后穿成各种幼儿喜欢的“艺术品”、枇杷叶可以粘贴成树叶画或可以在叶上画画等。(以上活动也可以放在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