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一、教材简说
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觉自己如同字画中游览一样。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易激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课文对两按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全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适宜学生诵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王、中、叶、打、江”5个字,认识“竖钩”和“提”两个笔画和偏旁“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江南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字入手 导入课题
1.小朋友,现在看老师写一个字,如果你认识就把小手举起来。(板书“排”)
2.(指名读)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识这个字?(板书“排”的拼音)
3.用这个字可以组哪些词语呢?
4.老师也有一个词,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板书“竹”)
5.齐读“竹排”。谁知道“竹排”是什么?(先指名说,然后播放课件,让生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筏子,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再次齐读。
6.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与竹排有关的儿歌。(补充课题其它的字)谁愿意读一读课题?(指名读然后齐读)
7、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你们可真会提问题。如果你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你自己就会弄明白,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明白这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文中识字
1.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读儿歌,我们来读一读儿歌好不好?
2.读儿歌之前老师想问问小朋友,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
3.现在翻到课本56页,请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听好读书的要求:读儿歌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识它,遇到难读的句子,你就多读几遍,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读的认真,识字最快。(生读师巡视指导)
4.检查认字情况。
⑴谁愿意说说通过自己的努力你都认识了哪些字?
⑵大家都用喜欢的方式认识了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⑶(屏幕显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这些字?(指名读。如果有些字读得不太准,可请别的小朋友当老师教,然后点击屏幕出现拼音,让生自己读一读,最后再去掉拼音读)。
⑷你们用什么好办法牢牢记住这些字的样子呢?(引导学生利用喜欢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⑸利用识字卡片开火车,识字组词。
(三)创设情境,入情朗读
1.播放配乐课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
2.你看到了什么?
3.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觉?(引导生感受画面的美)
4.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觉读一读儿歌好不好?(齐读)
5.“小小竹排顺水流”怎么就叫顺水流呢?(指名回答后播放“顺水流”课件)
6.你看,这小小的竹排流得多自在呀,如果你坐在上面,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呢?(指名自由说)
7.在课件画面中(出示从“鸟儿唱——绿油油”齐读)
8.小朋友们“树木密”是什么意思?(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认识“树木密”就是树木一棵挨着一棵而且长势旺盛)。“禾苗”在哪儿?你能下来指一指吗(指名)?这禾苗什么样子呢?“绿油油”是什么意思呢?(理解后,练习“绿油油”的正确读音。“油”变成一声)。
9.你还看到了什么绿油油的呢?(拓展练习)
10.小朋友看着这么美的景色快乐吗?那就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这几句话。(出示前后句,配乐熟读成诵)谁愿意自己快乐的读一读?……谁还能比他更快乐?(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江南的美景,为学习最后一句打下基础)
11.小朋友们,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你们快乐的朗读,老师都要陶醉了,也很想读一读,可以吗?你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像江南的美景好吗?
12.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美)
13.江南是个好地方,还有更美的呢。(播放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简介江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14.看到这些美景,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15.看到这些美景,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说——(屏幕出示最后一句师感情朗读。)
16.小朋友们,喜欢江南的美景吗?请你也发自内心的发出你们的赞叹吧(指导感情朗朗最后一句,再读中感悟)。
如:师:小竹排……鱼儿游。——生接:(最后一句)
师:两岸树木密……绿油油。——生接:(最后一句)
师:多美的'江南啊,看着这美景,我们要高声说——生接最后一句。
17.小朋友们,现在弄明白小小竹排为什么在画中游了吗?这“画”字指的是什么呀?这“游”是指……(游玩……)
(四)课内拓展
1.小朋友们,我们背过一首诗就是描写江南景色的,谁能背这首诗?(指名背诵《江南》)
2.出示诗齐读
(五)课外延伸
当小导游,把江南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并背一背课文。
板书:
小小竹排画中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想欣赏一下美丽的江南景色,哪个小导游愿意带我去?
2.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生字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单个读,齐读)
3.试背课文:小朋友,江南的景色这么美,你有没有永远把它记在脑中呢(指名背诵)?
(二)完成练习
1.出示课后“我会读”(采取各种方法练读)
2.(继续扩词)除了这些词,你还能说出哪些词?并练习用本课要认的其它字组词。
3、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说一句话。
(三)指导写字
1.小朋友们,字我们认识了,课文也背下来了。现在我们应该动手写一写了。今天我们要学写五个字,老师要看一看谁写得最认真,写得最漂亮。
2.范写生字。指导学生写“木”“十”的写法。然后要求 ……此处隐藏3973个字……
3.告诉学生in的声调标在i上,去掉i的点。
4.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
树阴下面多阴凉,īn īn īn。
十五的月亮洒银光,ín ín ín。
夏天热,喝饮料,ǐn ǐn ǐn。
杯上有个小手印,ìn ìn ìn。
5.拼读音节练习。
(四)教学un和ün,整体认读音节un。
1.学习发un的音。
(1)教师引言:现在飞来一只蚊子,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韵母,大家认识这个韵母吗?它怎么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指读、小组读,男女生互读。
2.学习发ün的音。
(1)小朋友们如果不小心,就会被蚊子叮两个包,那可就变成我们今天学的另一个前鼻韵母啦。
(2)指出发这个音时,口形跟发un差不多,只是发音不一样。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齐读。
(4)编儿歌帮助记忆:反正门就是un,加上两点就是ün。
3.探究发音方法。
编个顺口溜记忆:一只蚊子,ún ún ún;头晕头晕,ǖn ǖn ǖn;白云白云,ǘn ǘn ǘn。
4.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大看到我们教室里这么热闹,也过来了,这时带着ün头饰的小孩找不到妈妈了,大哭起来,阿姨走过来问她:“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呀?”“我找不到妈妈了。”阿姨说:“擦去你的眼泪,我带你去找妈妈。”她们手拉手去找妈妈,就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un。(指名读,齐读。)
(2)un也喜欢戴漂亮的帽子,小朋友看。(出示:ūn、ún、ǔn、ùn)指名读,齐读。
(3)读一读,说一说:
a.(读到ún时,师述。)你能给“云”找朋友吗?(生说,随机出示音节词认读。)
语文教案 篇6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
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
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为什么说是“尸体”?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我”?“钥匙”是什么?“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语文教案 篇7这篇课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全诗共 4 小节。在教学中我利用了第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插图初步感悟乡下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在第二课时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来感悟乡下孩子幸福充满乐趣的`生活,同时也注重了想像能力的培养。但听过师父的评析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对黄鹂和野菊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感悟文本的时候铺垫没有做好。
2 、在 2 、 3 小节结束后的拓展练习中没有充分的利用书上的插图,如果这时在出示小黑板的同时加上课本上的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回答的也许会更精彩。
3 、对学生的提问目的性不够明确,这也造成了孩子发言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