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教学教案

时间:2025-10-06 10:13:10
分数教学教案

分数教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液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分数教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97-98页的例1内容及第10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 一4 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对比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增强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按运算顺序灵活选用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此处隐藏11922个字……似乎轻松一些,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这节课摆脱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抓住了分数应用题的核心——倍数关系和量率对应,采用了“一例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四种题型构成一个整体,把分数所表示的两个量的倍数关系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揭示数量的具体和抽象的.矛盾,把分析具体的数量与抽象的数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能在较高的水平上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负担。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在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简明的结构,主要指再生能力较强的基本结构。这节课把分数所表示的两个量的倍数关系作为基本结构。这样的结构,具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具有认知结构的同化和调整功能,它必须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能将所包含的内容统筹兼顾,有主有从。这种简便而大容量的知识结构,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训练材料,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分数教学教案14

创境激疑

(一)导入

1.复习:什么叫分数?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合作探究

(二)教学实施

1.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

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并说明理由。

2.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这样的`3份也

是一个整圆,表示1,而涂色部分只有1份,所以比l小。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6.老师再出示例2中图形的教具。

7.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

拓展应用

1.在分数a/b中,当a小于时,它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时,它是假分数。

2.在分数b/a中,当a小于或等于时,它是假分数;当a大于时,它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是的最小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

4.写出两个大于的真分数和。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作业布置

教材54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分数教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三、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四、教学难点: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五、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1、遇困求知、导出分数

(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3)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

(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原来学的数不能表示这半个,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分数。(出示课题)

(3)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情况?

(4)你准备怎样学习?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题和遇到的新的数学问题,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重点筛选以下三个问题作为本课目标:1、分数表示什么?2、怎样读?3、怎样写?)

(5)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于学具和课本自主探索。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正方形和线段,引导学生与其它同学争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自抒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折叠、涂色、不仅自己学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于讨论、交流,还能把分数的意义向完整的整体均分推进,体现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教学。

①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要表示这样的一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之一。

②有了分数,我们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这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 )

这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 )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适当总结,促使学生经厉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过程。

3、自主探索,扩展认识

(1)请同学们自己说几个分数,再想办法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集体辨论。

(4)练习运用。练习的1、2、3

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讲解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在这里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分数。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在这里,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的各项目标得以集中实现。

4、形成概念,明确认识。

(1)像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读写分数。练习的4、5题。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的概念。

5、实践探讨

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一块,我吃一块,奶奶吃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多少呢?

6、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的?

《分数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