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曲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光曲教案1【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谱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⑴总的介绍
第一首
⑵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⑴男女生分角色读。
⑵读后指导:
①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②一个姑娘说“……”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⑶同座对读。
⑷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 ……此处隐藏27010个字……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7.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二、朗读全文。
三、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1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朗读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学生小结上节课的质疑。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
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弄清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