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总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1借着寒假时间我又一次品读了三国演义,收获颇多。
《三国演义》是明清时代的一部断代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军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三国演义》里人物众多,书中描述了昏庸的刘禅,无能之辈吕布、群雄袁绍、袁术、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储、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右的蒋干,这部书主要塑造了三个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刘备性格仁慈,随机应变,刘备爱才出了名,为了诸葛亮他三顾茅庐,后来他便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使人民代代相传。当曹操识破他英雄时他随机应变骗过曹操。曹操奸诈,有谋略,机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但他也有宽大的胸襟,在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使刘备心惊胆战,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他也有热血,也曾爱国。他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他十分残暴,因为父亲被杀大开杀戒使无数无辜百姓受到灾害。孙权尤其相比则描写较少,但不免可以看到他的雄才大略,从曹操与孙权大战时不禁发自肺腑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免看出他的威风和气魄。后人苏东坡也曾借刘备曹操来夸赞孙策。孙策能在三国是保卫自己的土地,夺回荆州。也突出他知人善用,敢于斗争。
轻轻合上这本《三国演义》,脑海中却不时浮现出书中三国时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幕幕。
三国演义读后感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暑假,我又重温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引起了臣子的不满和天下的大乱。诸侯割地分据,百姓流离失所,谋臣武将拥主为王,而皇帝,则成了光杆儿司令。在各路诸侯你厮我砍的战斗中,渐渐形成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之势。由于他们实力相当,所以僵持不下,谁也攻不破谁。
在魏、蜀、吴的三国的主公中,我最欣赏与钦佩刘备。因为他虽无诸葛亮的济世之才,也没有关羽的高超武艺,却以仁德使赵云、黄忠、马超等当世虎将的投靠,虽身居三国最弱却能保持不灭,这是何等的能力!
但他最让人敬佩的品质还不止于此。当曹操以徐庶之母为威胁让徐庶前来投靠他时,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此展开。刘备前两次去往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无功而返。第三次,当他准备启程时,关羽、张飞二人极力劝阻,但经过一番劝说,还是去了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刘备的耐心与诚恳打动了诸葛亮,使得他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最终因为五虎将的.相继离世和刘禅的懦弱无能,蜀国终于土崩瓦解。
三国演义里,我还有一个钦佩的对象——司马懿。他作为一个能与诸葛亮匹敌的人物,懂得在别人面前示弱,善于隐藏自己的一举一动。也就是这些特点,把他推上了帝王的宝座。
合上书,我的心仍在三国的世界里遨游,久久不肯离去。我细细品读这些经典,希望他们能带给我人生的哲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3《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清的文化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具体事件也不想多说,主要感悟的还是三国这段历史和如何成就不平凡的命运。
中原地区可谓是人才辈出,时逢乱世开始便是群雄争霸,跨州连郡都不在少数,掌握朝政大权进而统一中原的只有曹操,他的成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人就要有鸿鹄之志。对汉末朝政掌握曹操并非第一人,前有大将军何进外戚当政,却无平天下之志,怀妇人之仁,终为宦官所杀。后有董卓起兵入京,杀少帝、欺君主、兴劳役、征重赋,最终为义子吕布所杀。再到 李鹤、郭汜,一个大司马,一个宰相,一点实事不干,一个劫皇帝,一个抓百官公卿,自相残杀。而到了曹操,先是发兖州、青州之兵击溃乱军接驾,再逐渐掌握朝政,对外安抚,对内重新建立朝纲,结党营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逐渐架空皇帝,再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些无不都体现了他的鸿鹄之志,从一个宦门遗丑变为乱世之枭雄。
做人就要有清醒的头脑。当曹操灭了袁氏兄弟在中原的势力时,胸怀大志头脑清醒的他,早有一番鸿图伟业藏于心中。随即他斩了吕布,再把刘备赶到荆州,尽管还有东吴的孙权,汉中的张鲁和刘璋、刘表等对手,但大势已成,再加上百万雄兵下荆州,刘琮束手,得荆州水军陆军数十万,他感觉离统一天下 改朝换代的日子近了,被喜悦冲昏大脑的曹操,以为东吴可以轻易拿下,刘备、孙权五万之众,蝼蚁之力难撼泰山;诸葛亮、周瑜不足虑也;庞统、黄盖投降理所当然。不料赤壁一战险些丧命,最后狼狈而逃,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大遗憾了。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众多战事,曹操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权倾朝野,但始终不称帝。
以今人之眼光来看,曹操似乎是个奸臣,是奸诈虚伪的象征,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增添了我对他的了解,其实与其说是曹操生逢其时,不如说是三国选择了曹操,动乱时期,统一中原是历史的大趋势,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4大家都认识曹操吧!人们对它的评价都是:罪恶滔天、恶霸、乱世之奸雄……其实,曹操有时也不坏,让人敬佩……
有一次,曹操来到一个城镇,便占领了这里,可有一些士兵却乱抢百姓的粮食,所以,这个城镇非常讨厌曹操的来到,几乎每一天,人们都死死地锁住门,一刻也不出门,生害怕士兵来抢粮食,有些百姓,想除掉曹操这个恶霸,可都偷袭失败了,每一次都被士兵给抓住了,还有的被当场凌迟了。一天,曹操准备出去散散步,结果刚出门,竟发现大街小巷上居然没有一个百姓的人影,只有自己的士兵正在巡逻,曹操很纳闷,便随手找来了一个属下问问,那位属下说:“因为有些士兵要抢百姓的粮食,所以不肯出门。”曹操一听完,火冒三丈,因为曹操知道,只要百姓不顺他,那就打不了胜仗,因为百姓随时都可能要造反,而且必须要有顺于他的百姓,这样才会有打仗的.粮食。于是曹操马上召集士兵,命令士兵不许动百姓的粮食和财务,就连踩一下也不行,违者砍头后凌迟处理!士兵一听,吓得都成了缩头乌龟,都不敢欺压百姓了,百姓自然就放心了。
一天,曹操骑着一匹马经过一个稻谷田时,突然,飞来了一只鸟,他的宝马一吓,把蹄子给抬了起来,曹操也被宝马给吓着了,一夹马背,马便跑进了稻谷田,踩死了许多稻穗,曹操见自己违反了自己定的军令,便跪下马来,摘下头盔,准备拔剑自刎,读到这儿,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曹操真不愧是厉害,说到做到!周围的百姓和士兵连忙劝阻,才保了曹操的性命。曹操用宝剑把自己的头发给割了,因为在那时候,割头发就相当于砍头,所以,曹操用割发代替了砍头。
从此,百姓就更 ……此处隐藏4179个字……知最终统一三国的国家,
历史是难以捉摸的,三国时期硝烟四起,变化万千的故事使人惋惜,使人高兴,使人难过.......
三国演义读后感12《三国演义》记叙了三国时期古代的事情,我从一个名叫“火烧博望坡”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个人要取胜,就要靠智慧,蛮力永远也斗不过智慧。
在刘备刚刚找到诸葛亮的时候,其实诸葛亮是不受到人们尊敬的,因为他只顾着自己训练刚招募来的几千兵马,什么事也不干。
张飞、关羽都觉得诸葛亮不会武功,没本事,是个没用的东西,不把他放在眼里。曹操知道了,也不以为然,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个野人,他立即派大将夏侯敦带20万兵马杀向刘备,去拿刘备的人头。
刘备知道了,立即与诸葛亮商议,于是他便在博望坡仔细观察,在这里埋伏了一些兵马,等待夏侯敦军队的到来,夏侯敦一到,刘备便冲上前去迎战,但不一会儿就撤了,夏侯敦见了,连忙上前追赶,途中又遇见了赵云,赵云单枪匹马,也是打了一会儿就撤。
慢慢地,夏侯敦的军队被引入了博望坡,诸葛亮下令放射火箭,于是,整个森林都被点燃了,夏侯敦的军队被困于火海之中,正在这时,刘备、赵云冲上前去将夏侯敦的军队打散,随后,关羽、张飞也冲了出来,把夏侯敦的军队一一消灭,夏侯敦也差点葬身火海。
其实,现代的战争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实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一心想着逐步蚕食中国。小兵张嘎又一次见到一个日本病倒了村子,便独自上前去,手握着假的木枪,将日本兵的真强骗到了手中,这便充分的体现出了智慧战胜蛮力的道理。
生活中的势力与火烧博望坡也有着近似之处。
平时做英语同步探究,我总是习惯性地翻看最后面的`答案,结果次次考的很棒,次次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一道大考,我的狐狸尾巴便逐步显露了出来,英语老师发现了之后,立刻撕掉了我的同步探究答案,意思是说,考试用的是日积月累的智慧,而不是蛮看配套的答案。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告诉了我:“强者会用自己日积月累的属于自己的智慧来取胜,而弱智,则会拼命地偷取属于别人的智慧,做一个无形的盗贼!”
三国演义读后感13“哎呀,终于写完作业啦!”我拿起身旁的《三国演义》趴在床上看了起来。慢慢地眼前的宇迹模糊起来,我的眼也合上……
恍惚间,一座简陋的草庐出现在我面前,这是哪?正当我疑感之时,几声交谈吸引了我的注意。走进草庐,看到一人身长八尺,面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髦。他对另三人说:吾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他竟是绪葛亮!他看向我,说:“收拾东西,明天去刘备营中拜会。”我不知怎么的',收拾着东西,身前的场景又变了。
“哗,哗”滚滚的长江在我眼前奔腾。我急向边看去,只见诸葛亮正在一船上向我招手。我急忙跑过去,诸葛亮开船,徐盛追赶。诸葛亮说“我已经约定赵云迎接,不要追了!”回船而坐,徐盛已退。他大笑着:“吾舌战群儒,联合刘孙;草船借箭,巧授连环;借东风,火烧赤壁。纵曹操百万大军,又有何用?"我听后不禁问一句“您如此有才华,为何在刘备下伏侍呢?”他看着我“吾受三顾之恩,岂能枉其一片真心!”说罢,下了船。正当我想追上时,场景又变。
在白帝城永安官,诸葛亮正跪在刘备床前。听闻道“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在刘备出去后,我不禁跑来问道:先生,您知道刘备将死,为何不取而代之?”他转过头,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我说:“受人之恩,就要以涌泉相报!吾受三顾之恩,岂取代之?“我看到诸葛亮眼中的决然,心里莫名触动。回想到自己,在别人来寻求帮助时,置之不理,受人帮助,自己就感觉这是理所应当的。
场景再换,诸葛亮数谏后主,出师北伐,写下出师表,望后主采取。我看到诸葛亮如此坚持,不禁问道:“是什么让您如此坚持呢?”诸葛亮说:“先帝有恩于我,我就要一直效尽于他,报答知遇之思。”我正想说些什么,我妈妈的话传到耳边,“起床了!"我悠悠地醒来,原来是一场梦啊!
我要学习诸葛亮,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14在我的眼里,书是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源泉,力量的翅膀,生命的绿洲。我每天都要认真细细地“品味”它,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三国”发生的很多事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这个故事。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主要反映出团结的重要性。在我们生活中,团结是很重要的。我平时不太愿意团结,无论老师、同学怎么劝我,我有时就是不听,所以在各种比赛中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后,让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和8班进行拔河比赛,我刚开始假装用力,其实半点力都没有使出来,心想:等你们累了,我再用力拔。可这时已经晚了,我咬紧牙,脸涨得通红,脚不断蹬着地,手拼命地拽紧绳子,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能把对方拽过来,结果是怎么的,不用我说,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从这件事当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每次总自以为是的时候,就会想起“赤壁之战”,于是我放弃以我为中心的想法,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里,团结力量大。
是的,书是人类的朋友,他教会我们很多道理,让我们慢慢成长起来。《三国演义》就是我其中一个好朋友,他教会我“团结力量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五岁的时候,我随同妈妈到书店,买回了彩图版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其它三本在看过之后,都静静地躺在了书柜上,唯有《三国演义》一直让我爱不释手,书的封面都被我翻烂了。
后来,我又买了拼音版的《三国演义》,而我现在常读的是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正如它的开篇词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爱读《三国演义》就是爱书里惊心动魄的故事,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猛将关去长、张翼德、赵子龙,诡计多端的曹孟德和善良的刘玄德。
男孩都喜欢打仗的故事,我也不例外,什么《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人回肠荡气的英雄人物,都让我激动不已,同时我也在想,打仗做事,不能只靠武力,还要有勇有谋。论武力吕布绝对是无人能敌,只可惜他有勇无谋,最后以悲剧收场。诸葛亮挥着羽毛扇却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于千里之外,有勇有谋才能成大事。
我爱看《三国演义》,还爱画三国雄人物。读三国的时候,我先在彩图版的《三国演义》上找一幅自己最喜爱的.三国英勇人物,一有时间我就用铅笔描绘,然后再用钢笔勾勒:吕布、张飞、黄忠胜等都是我笔下的骁将。
我崇拜三国的英雄人物,却没有他们的英雄气魄,有时连打针都还要犹豫很久才肯伸出手臂,大家都笑我是“草包”英雄,可能读三国,读三国的英雄人物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