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形记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变形记读后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形记读后感 篇1《变形记》是卡夫卡最享有盛名的作品,荒诞性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通篇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视角叙述,围绕格里高尔一家人的变形前后的生活来展开。
首先来看看小说开头,小说开篇讲格里高尔作为旅行公司推销员,出差归来正在家中休息,准备一早就去上班,没想到醒来后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发不出人类的声音,也动弹不得,他惊奇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时,格里高尔想到的不是自己变成这样该怎么办,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上班马上要迟到了,他迟到了就可能被开除,没有了工作,那一家人该怎么生活呢?从这里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格里高尔对这个家的责任感很强,强到忽略了自身的问题,可家人们怎么想的呢?
由于格里高尔迟迟不起床上班,他的母亲萨姆沙太太频繁询问,格里高尔庆幸自己锁了门,才没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紧接着更糟糕的事情来了,他的上司秘书主任亲自来到他家里找他,此时全家人都在慌张,格里高尔迟迟不出现,秘书主任的步步紧逼让这件事陷入僵局,格里高尔做了很长时间的努力,他明白自己变不会人类了,于是用甲虫的头脑开始思考问题,他缓慢地挪动身体给咄咄逼人的秘书主任开了门,于是秘书主任被吓跑,他失去了工作,一家人都受到惊吓。这个是一家人变形的开端。
是的,变形的不止是格里高尔一个人,还有他的母亲,他的父亲萨姆沙先生,他的妹妹格蕾特,不同于格里高尔身体的变形,他的家人是精神的变形,造成这一家人的变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是那个时代,是那个社会,工业革命不可阻挡的来袭,机器与人的冲突越发显现出来,人仿佛被机器同化一般,这让我想起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人成为机器的一环,冷血、残酷、被压榨,社会的腐败、堕落,人类都被金钱所异化,变得只认钱不认人,亲情、友情、爱情都变得不值一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被牺牲,可以被放弃,这不得不让人心惊胆战。
到这里,这篇小说进入变形后,丢掉工作的格里高尔像轰然倒塌的大型建筑,不仅砸死了自己,还砸死了自己的家人。一家人没了经济来源,还算养尊处优的生活一去不复返,起初父母还为格里高尔请医生,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格里高尔没有变回来,还适应了甲虫的生活,在屋子里乱爬,吃不下人类食物,逐渐吃上了甲虫吃的残羹剩饭,不过这也是必然的,妹妹格蕾特照顾格里高尔,她并不知道甲虫该吃什么,她不再把变成甲虫的哥哥当成一个真正的.人,而是潜意识里就觉得他应该就是甲虫,而其他家人譬如母亲,胆小懦弱,不敢面对格里高尔,在一次搬动房间的柜子的过程中还被甲虫格里高尔吓到昏厥,格里高尔根本没做什么举动,只是在角落悄悄观察着母亲,她的母亲也想不起来他是自己的儿子,只把他当成可怖的存在。
格里高尔的父亲,他和母亲就像是另一个极端,他在格里高尔倒下后不得不重新支撑起这个家,他找到一份银行打杂的差事,每天忙碌且劳累,于是他把这份怨气通通撒在格里高尔身上,他见妻子被吓到昏厥,不分青红皂白就拿起手边的东西向格里高尔砸去,用果盘的苹果差点把格里高尔砸死,幸亏母亲和妹妹反应过来及时拦住了他,这也为后期格力高尔的结局做了铺垫。
格里高尔受了重伤,再不能自由地爬来爬去,只能缓慢移动,一家人为糊口而奔波,妹妹也顾不上甲虫哥哥,格里高尔一饿就是好多天,有时他怀疑自己会不会饿死,他学会了自己到厨房找点吃的,至此格里高尔在家里的存在感还不如一周来一次的打扫佣人,也没有之前一家人对他的尊敬,要知道,格里高尔在五年前父亲破产后找到工作,辛苦工作,五年不敢对公司说不,也不敢迟到,保证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的母亲妹妹以前只用担心舞会穿戴的首饰,父亲也是在家慵懒地晒晒太阳,重担都压在格里高尔一个人身上。
格里高尔变形后,从前仰仗格里高尔的一家人开始自食其力,他们再也不会对格里高尔有亲情,他们只知道格里高尔养不了家,没有用处,甚至需要他们养,他们为了节省空间,把杂物堆在格里高尔房间,找来租客。租客嫌弃妹妹的小提琴拉的不好,越发不耐烦,妹妹处在了尴尬的境地,只有格里高尔想到妹妹,他爬到妹妹身边想安慰她,却吓走了租客,由此妹妹爆发了,她吵闹着要送走甲虫,认为一家人对格里高尔仁至义尽,在这样下去,格里高尔会成为一家人的累赘,她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了。
格里高尔听到了妹妹和父母的谈话,这直接促进了他的死亡,格力高尔最爱的妹妹说出他是累赘这种话是他没想到的,或者他意识不到,他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变形,家人却是精神上的变形,家庭重担压在他们身上,他们扭曲,丧失了亲情,而格里高尔则是习惯家人的期望,习惯责任,对家人远远超过对自己,于是他们一家人都处在变形中,只是格里高尔的变形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他人则是日积月累,一朝爆发。格里高尔死后他们没有半点悲伤,反而觉得浑身轻松,觉得甩脱了包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故事就在一家人计划去旅行中结束了。看完这个故事不禁发自内心的感慨,感慨亲情不过如此,所谓变形成甲虫真是荒诞不羁,无由来的变形、家人的隐形变形乃至这个社会暗含的变形让人感叹。
变形记读后感 篇2《变形记》这部短篇小说是由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所写的,主要记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对这个家庭再无贡献之后遭到了家人的排斥与厌恶最后郁郁而终的故事。
在第一遍阅读时,我是以格里高尔的视角来看待整件事情的发展,感受着他虽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却还在为自己的工作发愁,感受着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聆听家中父母以及妹妹的对话。在看到结尾“疼痛仿佛正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直到这段结尾宣告了他的死亡,心弦不禁为之一颤。看完这段时,便急忙把视线从书上移开,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想着格里高尔究竟做错了什么,他一直想要让全家人的处境变得更好,之所以成为了一名旅行推销员是为了帮助破产的父亲还债,努力挣钱以此供养妹妹让她能够去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
妹妹似乎还算好,在一开始悉心照料格里高尔,处处为他着想。为了测试格里高尔的嗜好,她给他送来了品种繁多的食物,全部瘫在一张旧报纸上。甚至还考虑到格里高尔不会当着她的面吃东西,所以她急忙离去,让格里高尔明白他可以舒适安乐的随意进食。但到了后来才发现这种照顾在妹妹看来是一种容忍,一种仁慈,一种夹杂着自上而下的怜悯与厌恶。从开始的照顾一直在最后向父亲喊道“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认为格里高尔是家中的负担,是在迫害他们。
父亲更不用说,在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时有一处描写“这场简短的对话确实其余的家里人都注意到了格里高尔现在还令人失望地在家里,而这时父亲则已经敲响了侧边的一扇门。敲得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于格里高尔的不重视,似乎他 ……此处隐藏18912个字……吗?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她还算不算是一个人,是否她的家人也会如大甲虫死时那样由衷的觉得快乐,好象没有,但是显然美国人民愤怒了。他们不管女植物人家庭承受的苦难,他们只相信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任意剥夺的,女植物人是否还是生存的权利和价值?
这也是《变形记》要回答的,如果人变成甲虫,那么它还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吗?他还是一个人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经不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不能承担他的责任,甚至不再能说话,他只能默默的倾听,羞怯的张望等待着家人对它的判决。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这种沉重的压力和打击,而打算把它抛弃,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顾虑和心理负担。没有人为它唱一首挽歌,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一个人。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即使是人间的至爱,最真切的亲情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沉沦。人生活在世上,当无法承担做为人的义务时,也同时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权利,即使他曾获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终将被无情遗弃,这不是个别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是日光灯下,直到他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做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大甲虫,你还有眼泪吗?你的心是否总在失声的痛哭?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永不遗弃你的是什么?它在哪里?希望死亡能给你幸福的解脱。看了这片文章后我很有感触,尤其是文章中红色字体的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好象就建立在对方的辉煌之上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平庸无能的去交往。只要一个人有一方面不同于其他的人就会得到其他人蔑视。在我身边也会发生好多这样的事,以前我不会说话所以同学就很少与我接触,实在的你不会说话别人和你接触会有什么收获呢?人都想往高处走。我现在处于一个比较辉煌的时候,有许多人围在我的身边。崇拜我喜欢我。可一旦别人超过了我或我变的与平常人不同时,被人就会漫漫的离我而去,甚至我的亲人。可悲啊!我一定不能放松,积极努力的发展自己。
变形记读后感 篇13今日腾讯新闻有一篇文章让我很是痛心,90后演员徐婷患癌症去世,留下的微博写到:”在我得知得了癌症后居然有一丝的轻松,我感觉我要解脱了……”这就是变了形的花季少女的心声啊!徐婷觉得自己20xx年来好像都没有为自己活过,自己挣钱读大学,挣钱供弟妹读书,给父母还债买房,却从来不为自己而花,直到最后癌症离世。更让我唏嘘的是,这不正是卡夫卡的《变形记》里面的格里高尔的人生吗?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负担着整个家庭的债务和美好生活,每天疲于奔命,却有一天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的家人一开始是惊恐,到淡漠,最后是遗弃,大甲虫格里高尔最终死去。卡夫卡的叙述冷静得让人毛骨悚然。除去两个故事中家人的部分,我想这两个主人公的生活相似度可达95%。这是多么可怕的事!一百年前大文学家的故事竟然赤裸裸地发生了,而大部分人,根本就没留意到。我不知道现实世界中还有多少人是过着这样没有自我,逐渐变形的生活,但我想,在中国,这个过于赞扬奉献精神的过度,数量是肯定不少的吧。格里高尔是怎么让自己爱到变形的呢?让我们回到小说中看看。变形的起因是格里高尔的父母欠了老板一大笔债,格里高尔为了替父母还债,忍声吞气在老板公司做旅游推销员,即使早就想要辞职了,但一想到还得五六年才能还完父母欠的债,他就忍了。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一样,唯有他,把家庭的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压得气喘吁吁。然而从后面的文章我们都能知道,他的父母和妹妹都是有劳动能力,就算没有他也可以自力更生,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心甘情愿地付出,他们便是理所当然的接受,不再付出劳动。很明显,这样理所当然的责任转让,是格里高尔变形的最大推力。格里高尔的父亲自从破产后就一直待在家里,不再出门劳动,把所欠下的债都推给儿子来还,而且在儿子变成甲虫后没有半点怜悯,只是嫌弃,由此可见,这是个极其自私之人。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家人不曾想过叫一个医生,或者寻找什么解决的方法,又或者寻找这是什么原因。可见,这一家人已经是格里高尔宠坏的一家人,在坐享其成中已经丧失了反省能力、解决问题和感恩的能力。抱怨,自怜,是他们唯一的应对。
从性格上看,格里高尔是个过度的奉献着,他享受于对家人过度的奉献中,并以此为自豪。纵使要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所操心的还是他的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情真的能办得到。”他最终还是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为家人换取了他们想要的平静。在家人陷入破产困境时,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为家人换来安逸的生活,即使自己内心其实想离开。在自己变形失去经济能力没法带给家人安逸生活的'时候,他依然站在家人的角度消灭自己这个麻烦。这是多么感人的牺牲啊!这样的故事放在以孝为先,以奉献为自豪的中国,定能好好被歌颂一番。
格里高尔爱着所有的家人,却没有爱过自己。他也不敢爱自己。他从画报里把画着“一位带皮帽子,带皮围巾的贵妇人”的话剪下来,装在金色镜框里。他羡慕着别的推销员如贵妇人般的生活,在还清债务之前都不敢为自己去争取。他以为等还债这件事完成了之后,他便自然就可以拥有了。然而他不知道,这贵妇人的生活也是需要他为自己争取的。
他奉献了自己所有的爱去爱家人,却把家人养成了一群自私鬼,回到还债这件事上,除了格里高尔一个人在努力,其他人也根本没有想过要为他减轻负担,比如:父亲尚有劳动能力,却每天读书看报,不曾想自己再付出点努力去承担自己欠下的债务;比如,家里明明可以先不用女仆,一起多节省些开支;比如家里的客房早就可以租一两间出去,贴补家用;又比如,妹妹已经到达可以自力更生的能力,完全可以做些工作而不只是在家依靠哥哥打扮自己。爱,如果没有了共同承担,那就没有了爱。从心理学上讲,“本我”代表完全潜意识,表达欲望;“自我”代表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代表部分有意识,是良知和内在道德的判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常常回忆过去临窗眺望的那种自由,我想这是他唯一关注本我的时候。格里高尔变形也许就是他的超我和本我无法统一而造成的。他的本我想要他多关注一点自己,“自私一点”,不要一味只有贡献,但他的超我打败了本我,认为本我是不负责任的。他的自我处于两者之间,却处理不好这二者的关系。于是,长期的内心不统一,让他最后变了形,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之后,一点都不惊讶,仍然想的是如何起床上班。格里高尔无疑是可悲的,倾尽所有力气去爱去付出,贡献了自己所有的生活甚至生命,换回来的不过是家人的遗弃,为他的死去而松一口气。我想,爱是要有付出和共同承担的,爱是互惠的,爱是既学会爱他人,也要学会爱自己,方是对爱的负责。如果格里高尔在筋疲力尽的工作之余,多关注下自己,让自己也偶尔过过“贵妇人”的生活;如果他在倾尽全力为家人还债的时候,也能意识到去要求家人一同付出努力;也许他在变成甲虫了之后多去反省一下到底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那么,也许他能拯救自己,也能拯救这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