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5-09-09 16:52:10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范文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范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范文1

看了许久,还是在零零散散中把它读完了。虽然书名只有安娜卡列尼娜,然而书的内容却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社会制度,宗教,道德伦理,军事,农业等。不仅讲述了安娜的感情挣扎,也讲述了列文的农庄生活和家庭发展。这两条线索都充满了矛盾,而托尔斯泰用心理活动将这些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在安娜的眼里,爱情就像是火焰那样炽热滚烫,那么耀眼明亮。于是她便是那不顾一切的飞蛾。她得到了爱情,也葬送了自己。而她的矛盾在于既然选择了为爱情抛弃身份地位,放弃社交圈,放弃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她心爱的儿子,却没有勇气一路坚定地走下去,却在不断地怀疑弗伦斯基对她的爱和自我否定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这就像把一个判了死刑的人脖颈上套着绞索扣押好几个月,好像要处死刑,又好像要释放!”而最终的卧轨自杀,就是这一切矛盾的结局。从当初在火车站与弗伦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终安娜的用卧轨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岁月,却足以让安娜从受人欢迎和仰慕的上流贵妇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轨女人,足以让安娜从娇艳走向凋零。列文在与农民的相处中发现农庄生活才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园地,发现劳动才能使自己摆脱烦恼纠结从而感受快乐。作者借安娜的口,写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冷漠,借安娜的陨落写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然的悲剧结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和虚伪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于他对社会制度的不认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对,对农民的同情,却又因为他从小的生活习性以及社会环境,使他不足以彻底从心理到行为作出改变,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作者借列文的经历和感受写出对农民的爱护和同情,就像列文说的',他自己就是农民,对当时制度对农民的压迫的不满也就表达得更为自然。在文中写到:“人们争论得那么热烈,往往只是因为不能领会对方所要证明的事情。”列文对当时制度的抵制无法让别人领会,而他自己也无法领会和认同其他地主的主张,这就使一切思想斗争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一个人没有过不惯的环境,特别是如果他看到周围的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的话。”这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产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的。“过着漫无目标的、没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是他急于回到乡下的原因。他怕自己过惯了那种生活以后也成为了他自己厌倦的那种人。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上流社会群体的一种荒废氛围和腐蚀性。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很多的意义还有待读者去不断感悟,我也相信,等我的经历更加丰富,再一次品读这部作品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感受。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范文2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小说,它在文体上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其流畅性、内在逻辑缜密性和自然的双线索交织等方面都是令人无可挑剔的。除此之外,令我着迷的还有它体现出的作者创作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的交汇。

正如开头“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自己的不幸”所说,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是基于婚姻爱情关系展开的,主要涉及四对婚姻或爱情模式: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沃隆斯基,列文与吉蒂,奥布朗斯基公爵夫妇。安娜涉及了前两个不幸的模式,与她相对的是列文的幸福模式,我认为安娜是作者为自己设想的另一种生命选择方式,是一种假想的人生道路;而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是较贴近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现实与理想交汇之后,宗教色彩浓厚的托翁在写作的时候很可能会想“可能的选择有无数种,上帝安排了最好的”,于是他极力要写出这个现实的一定是最好、最幸福,而那些带有可能性的选择虽然看起来光明,但会遭遇不幸和陷阱。

在写安娜时,多次通过旁人观察突出地提到安娜身上带着深藏的激情和摄人的活力,这也正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力量。在安娜心中的爱情火花被沃隆斯基点燃的时候,作者持矛盾而偏于赞同的态度,安娜在观看赛马时流露出对沃隆斯基过分关注后,勇敢地向丈夫摊牌,她想的是“唉呀,多么光明啊!这是可怕的,但我爱看他的脸,我爱奇妙的幸福……我的丈夫!啊!是的……哦,谢谢上帝!同他一切都完了。”在犹豫中追求爱情的幸福终于压倒了道德上的内疚。安娜是托尔斯泰设想的自己,替他完成了抛弃家庭出走的假想行为。他为了抑制自己对这种假想的向往,便渲染了这种假想生活所面对的`阻力——把爱情的困境,社会舆论压力,还有自己对于抛弃家庭孩子的心理谴责都详细地呈现出来。

列文是现实作者的影子,有着探索农村改革的激情与思考上帝与人关系的深邃性,他敏感易怒、天真又自卑,不过我们看到他的家庭表面很美满,他和吉蒂虽历经坎坷但终成眷属,虽然被安娜深深吸引但并未出轨,这比安娜所追逐的爱情更符合作者对于现实的要求。《安》成功地塑造出安娜与列文的突出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在现实与假想的交汇中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范文3

当初抱有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读这本书,因为关于爱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觉自己已经不太适合看这类故事了。不过由于托尔斯泰的大名,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艺术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也觉的安娜罪有应得,并且对她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当我读到他在上流社会那种笨拙的行为时,便充满鄙视的态度。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有思想,很顽固的一个人,但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我一点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认可风流潇洒的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在我看来更懂得生活,既有稳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会的地位,还有情人。这才是社会的产物。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能带给我这种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来,我越被列文的内心活动所吸引,并开始敬仰那纯洁的灵魂,他不为世俗的观点左右,他接受一个观点必须要说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对为农民开展教育,以至于他总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执已见。其实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农业问题,并且在寻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变得充实。那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我们这些凡人无法达到的。

在结尾处,列文说:真理一直与我们同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让我想起来阳明学说,或者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其实上天在我们存在的时刻起已经将真理赋予我们,所以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寻找真理,而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列文是如何修炼的呢,通过割草之类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真理。……此处隐藏8239个字……斯泰的所有作品中,是写得最好的。《战争与和平》也许更波澜壮阔、更雄伟、更有气势,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纯粹、那么完美。

一个曾经贤惠的贵族妇女安娜,带着她那熄灭的虚无,曾不顾一切痴迷追求的梦幻,奔走在绝望、孤独、褪去美好的末路,最终倒向奔驰而来的火车。她那美丽的面庞、天真的爱情烟灭在呼啸而去的火车铁轨间,消逝在贵族们的唏嘘声中。

这样让人痛心的结局,让我为安娜的天真、美丽、善良感到痛惜不值,为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对安娜态度由痴情、讨好到欺骗、另寻新欢感到愤慨、厌恶。

《安娜·卡列尼娜》体现的主题是复杂多元的,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笔下矛盾集中的体现、情感的.冲击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以深刻表达。大多数人们剖析安娜的死是贵族社会死板、禁锢的思想制度造成的结果,而在我看来,她个人的情欲是错误的根源,她那禁不住诱惑的轻信与不经深思熟虑随自己的欲望行事的个性,一步步葬送了自己,可以说,她的天真也叫愚昧。

《安娜·卡列尼娜》引发了我的思考:面对诱惑,理智需要临驾于情感之前,光是松懈、漏洞迭出的抵御是无法让人免于走入歧途的,唯有彻底的、坚定的理智才能让一个人根基牢固,不被情感、欲望的洪流冲走,也不随波逐流。一般来说,一时的快感、暂时的欲望满足往往是招致不幸结局的导火索,《安娜·卡列尼娜》中泛滥的情欲让获得短暂快乐的安娜最终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葬送生命,在走出书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相继坠入欲望的陷阱,为了追求那一时的光辉而抹黑未来的人生路呢…看来,理智的完备是一人条漫长的征程,需要人们博览群书,洞悉事物本质,丰富人生阅历,从而达到应对世事安之若素、稳若泰山的人生境界。

我曾想:假如安娜拥有牢固的理智,完全屏蔽掉花花公子的殷情,抵抗世俗的诱惑,结局必会是另一番风景。这样也许不能解放天性、不叫自由、不叫爱情,但是,安娜也能在原有的人生轨道里过她正常惬意的人生。然而,书中也许会有假如,但人生中绝无假如,一个人一旦失足,那便是必然…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范文15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乐斯泰通过对安娜晶莹明亮的眼睛淋漓尽致地刻画,为《安娜·卡列宁娜》成为人类艺术的一颗晶莹明亮的瑰宝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安娜不仅风度潇洒,体态匀称,表情动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热烈,她追求爱情与母爱的统一,家庭与义务的结合,但在安娜的家庭中,母爱和爱情是对立的,家庭义务也和爱情是冲突的,同时,宗教、法律、社交界的舆论都给安娜和追求道路设下了种种障碍,他们认为安娜的追求破坏了宗法制家庭,破坏了妇女应是贤妻良母的道德原则,但是作为一个争取个性解放的正面力量,安娜却毫无畏惧地与之斗争。作者通过描写安娜的眼睛来展现了为爱情和生活权利而斗争的情感历程。

安娜来莫斯科劝兄嫂和好的一次交谈中,作者是这样写的:“从她那浓浓的睫毛下发亮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眼泪”。听了多莉的悲苦爱情之后,她流泪了,显出了她纯真的同情和友爱,体现了她的心灵之美,同时,从多莉的爱情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引起了共鸣,也为下来见到伏隆斯基而产生爱情作了心理程度上的铺垫。

作者还借了基蒂的眼睛来写安娜,如:“安娜不像社交界的贵妇人,也不像有了八岁小孩的母亲。”如果不是她眼神里有一种使基蒂惊异而又倾倒的、非常严肃有时甚至忧愁的神情,凭着她的举动的灵活,精神的饱满,以及她脸上那种时而在她的微笑里,时而在她的眼眸里流露出来的蓬勃的生气。安娜的热情、美丽、单纯、自然、快活有生气倾刻间都集于这一眸之中流露了出来,同时,眼眸中隐含着的一种复杂、神秘、高深莫测的情感更给安娜的形象注入了更高层次的美。安娜的这种神韵美的描写,为后来伏隆斯基被安娜的美貌倾倒做了铺垫,也说明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含有猎艳成分,为后来他对安娜的热情降温提出了本质原因。在舞会上,基蒂看到安娜那种完全新的、使她感到意外的眼光正看着她,之后,安娜的眼睛是颤栗的、闪耀的光辉,不由自主地浮露在她嘴唇上的那种幸福和兴奋的微笑和神情,基蒂惊异于安娜陶醉的不是众人的赞赏,而是一个人的崇拜——伏隆斯基,每次他和安娜说话时,喜悦的光辉就在她眼睛里闪耀,幸福的微笑扭曲了她的朱唇。基蒂开始觉得恐怖了、绝望了。因为她看到安娜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的、异样的、恶魔般的、残酷的东西,足以夺走她的爱情。这也给那些社交界的人们对安娜的道德观产生了怀疑。同时,这次舞会与伏隆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的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情,让她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她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她这样做的,但她义无反顾的精神,敢于冲破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很可贵的。

通过伏隆斯基的眼睛,安娜的形象更显得柔情蜜意些:“她那双在农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辛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象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隆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他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在她眼睛里的光耀,但安在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洋溢在安娜全身心的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我觉得有生活、爱情、幸福、家庭、社会等多重使命、多重含义。作者之所以在这里强调“生气”这个词,是为后来安娜的死埋下了伏笔,也表明安娜对生的渴望,对幸福的家庭、纯真的爱情的渴望,而这渴望在她丰富的感情世界中是强而有力的。同时,也道明了伏隆斯基之所以迷上安娜的原因及初识的印象及感受。

表白爱情时,安娜的眼睛是万种风情的。“我早就对您说这话”她坚决地望着他的眼睛,她满脸烧得通红。无疑,他在鼓励伏隆斯基倾诉他的爱情,从而可见她追求爱情的坚决程度。当她劝告伏隆斯基回去找基蒂时,却用了充满爱的眼睛盯住他,这种言不由衷的感情表露了爱的神力及她矛盾心理。

安娜的眼神对于伏隆斯基是柔情的、多变的,而对于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则是呆板的、没有色彩的。

当卡列宁警告她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要犯错误时,她那双正以神秘莫测的神色使他惊骇的含笑的眼睛,没有任何的羞愧或不安,她的平静让他惊异、害怕,可见,这一点上安娜战胜了宗法制观念。当他丈夫说她不检点时,她正视着他的眼睛,但已经不带着以前那种有所隐瞒的快活神色,而是带着坚定的神色,把自己与伏隆斯基的事说了出来,公开了自己的爱情,安娜是大胆的,也是勇敢的,她敢于向那个维护一切虚伪的旧礼教的上流社会挑战,她不顾后果毅然决心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从精神上战胜了封建道德的束缚。

安娜和卡列宁发生争吵之后,安娜无法入睡,而卡列宁发生争吵之后,安娜无法入睡,而卡列宁却响起鼾声。有这样一段描写:“她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了很久,她几手乎感觉得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见她自己眼睛的光芒。”可见,安娜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是多么的透彻,对幸福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啊!

作者在描写安娜眼睛的同时展现了安娜的情感历程,给安娜的内在注入了美的神韵。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