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时间:2025-11-24 10:13:03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被誉为“官场第一完人”。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世人更有”为官须看《曾国藩》“的.说法,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官场哲学之精。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对曾国藩初入官场的刚烈倔强到后期通融练达的处事风格进行了列举和分析,不难看出他从“棱角分明”到“外圆内方”的性格转变轨迹。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2

曾国藩是一个并不聪明的人。––题记

现实当中,人们常常把哪些记忆力不强、不擅长遣词造句和数字运算的人称之为“笨人”。这些“笨人”在学生时代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功课学习上,却成绩仍然不太好;长大之后做事情,也不太会找一些比较讨巧的方法,总是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爱较真、认死理儿。

在常人眼中,他们总是耗费大量的时间做一些看似没有太多效果的基础工作,让人觉得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事倍功半”,有时候人们甚至会嘲笑他们,认为他们很傻。但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旦这些笨人把他们肯下苦功夫敢较真儿的特点充分发挥,往往却能够厚积薄发,取得一番成就。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曾国藩的读书天分并不是很高,脑子也不是十分聪颖。他十四岁岁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七次才考中秀才,而且是全县倒数第二名,而他的父亲更是直到四十三才勉强考中一个秀才。还有有一个关于小偷与曾国藩的笑话,讲的是小偷去曾国藩家躲在房梁上偷钱,正好碰到曾国藩在屋里背书,背了两三个小时还是背不过,而小偷却背过了,直气得小偷下来数落曾国藩脑子太笨。

但正是因为笨,所以曾国藩肯下苦功夫做事情。

因为笨,所以曾国藩在读书的时候每天早起晚睡、用工苦读,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读书的宗旨是“不完全理解一句话,绝不看下一句话;不读完一本书,绝不看下一本书”。他虽然连考七次才中秀才,但是每一次考试之前,他都作十分详尽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一旦他突破的那个制约的临界点,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他的科举之路也印证了这一点,中秀才之后两年,曾国藩考中举人,又过四年中进士,又过两年中庶吉士、点翰林,成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再之后十年七迁,累升至刑部侍郎,从二品,副部级官员,创造了清朝官员升迁史上的一个奇迹。

因为笨,曾国藩做人始终谦逊低调,宁可自己吃亏,也从来不沾别人便宜,也不争强好胜、好勇斗狠。为了争夺中兴能臣的殊荣,左宗棠会会时不时的会抨击讽刺曾国藩;曾的学生李鸿章也常因为官场利益而不时的和他打痞子腔、耍心眼。但曾国藩却从未和左宗棠打过口水仗,对他的学生李鸿章也是自始至终爱护有加。而他宽厚的人品,也使得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的能员干将,最终成就了他平定洪杨叛乱、开启洋务运动的宏达业绩。

因为笨,曾国藩做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不敢投机取巧,有丝毫怠慢。带兵打仗时,他从不急功冒进,每次作战他都会充分考虑、反复琢磨,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变量,直到完全有把握之后,才会领兵作战;创建湘军选人用人时,从军官到普通士卒,他的原则是“用士人,领山农”,往往选取那些老实本分、踏实做事的人领兵从军。

因为笨,曾国藩对知识始终保持一个开放渴求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学说,他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对于佛家由于领军作战的缘故虽未深入解析,但也是有所涉猎。甚至对于绝大多数人都不愿读的文件汇编,他都进行过反复阅读,因为他认为这些文件之中往往包含着前人政治智慧的结晶。对于当时刚刚进入中国的西学,他也秉持着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不成幼童赴美留学、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事业。

可以说,正是曾国藩的笨,成就了他后来的'历史地位。他的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开放包容、谦虚谨慎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欠缺的。

现在的我们,不是笨人太多,而是像曾国藩那样的笨人太少,人们都太过于聪明,太喜欢投机取巧、走捷径,不愿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做事情。因为太过聪明,有的人总想一夜暴富,热衷于炒房炒股,进行所谓资产运作,而不想静下心做事挣钱;有的人卖身求荣,甘为他人二奶二爷,甚至N奶N爷;有的人热衷于投机钻营,阿谀奉承,大搞人际关系,却无心提升个人实际技能……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有人看似走了捷径,实则绕了一个大弯;有人看似在那里缓慢前行,实则选择了一个最正确的道路,只等待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做个笨人,踏踏实实走好人生路上每一步!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3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娇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他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愤青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有道德而又圆滑的官僚,所谓外圆内方,知行合一。他的外圆内方的性格渐趋完善。

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所有,是靠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正中升发的。

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为最大功劳,然而他的一生,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

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相信曾国藩的颠簸人生也影响到后人,形成现代官场上的”中庸、无为“等风格。

曾国藩曾自撰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寓意也是一柔一刚,柔中显刚。这也是他改变性格的真心感悟写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4

曾国藩这个人的名字都不陌生,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足以我们毕生修炼。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愚笨的人,他的成功就是勤奋,坚持。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透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只有你多努力,够勤奋,肯坚持。我们也可以拥有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

下面,带着对曾国藩的敬仰,我整理了对我触动很大的五点:

一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进士,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个有点愚笨的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让 ……此处隐藏10490个字……沉的经验。曾国藩在中了进士之后,独自去拜访商家大户,筹集进京的开支,因为进士之身,所以曾国藩拜访的主家往往大摆筵席,同时也乐的支助他一定的钱财。可是在这之前,曾国藩一家只是普通的小地主,并不会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可是一中进士,身价百倍。曾国藩升迁的同时也带动了曾氏一族的地位。曾国藩的父祖和兄弟因此也摇身一变成为处理地方事务的领头乡绅,大小事宜只要曾家出面往往都能得到解决。这就证明了一个人是什么身份,也就决定了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乞丐纵使情商再高,人们也不会抱着结交的心态去和他交往,皇帝纵使情商再低,世人也会争相谄媚迎合,高情商的表现莫过于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做出合适的反应。清楚自己的身份,便会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如此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自然也就能够接受,同时自己也能知道对方的边界和需求在哪里。承认现实认清自我的同时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说这就是知己知彼。曾国藩知道如何应对各色人物,能处理好鱼龙混杂的关系,所以后续无论是上级、同事、下属还是家人,他都能以极高明的手段与别人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度。然而曾国藩一族与其同辈的人物即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却也终究没能达到曾国藩的高度。

情商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究其本质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能把事做好,同时能满足对方的需求,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首要第一点便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别人要什么,找到自己的所处位置便是重中之重。

今天结合我自身的角色,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认为情商尤为重要。在机关工作十年,我也见证了自己情商一步步的转变。刚才加工作的时候,不太懂情商为何物,说话直来直去,不太估计他人感受,喜怒形于色,很像年轻时愚钝的“曾国藩”,因为情商不高也经常碰壁,不但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心情,还影响到工作的效率。经过几年的`工作和他人的指点,我渐渐了解到情商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共事,后来我发现,情商的转变给自己和他人甚至单位带来的益处都是很大的,不仅能让自己舒坦,让他人觉得和你相处舒服,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最终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正如大清王朝的许多事一样,机关单位的为人处世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每个人对情商高的定义也不一样,但究其根本,我认为所谓的情商高实际上就是自身修养和格局的不断提高,正如曾国藩三十岁后给自己立下的圣人标准:所谓圣人,就是达到完美境界的人,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万物运行的规律。因此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明并日月,化行若行”。通过“圣人”修行,改掉了性格的弊端、人性的缺点,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自己,要忍得了一时之气,要刹得住口舌之快、容得下厌恶之人、要认得清自身之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情商的修炼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人生的和谐与开心是我始终的追求。最后分享一句我很赞同的话: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4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读后感·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任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5

棱角分明是曾国藩早期性格的体现。刚踏入仕途时,他就把这种性格带入官场,后来甚至发展到刚愎自用的地步。

咸丰初登基,下诏广纳诤言。曾国藩听了心情振奋,上了一道名叫《应诏晨言疏》的奏折,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鞭挞当时官场的丑恶形态。那些被批判和影射的官员们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处处讥讽、笑话、排挤他。

曾国藩并不沮丧、消沉,反而斗志更盛。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上了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临的种种危机、关键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但皇帝没有任何反应。

看见皇帝没有反应,曾国藩决定先要打醒糊涂皇帝。他做出了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

在《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指出咸丰皇帝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把皇帝天子狠狠批判了一顿。

年轻气盛、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其反应可想而知。他把奏折摔到地上,要治曾国藩的罪。幸亏各位大学士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

但曾国藩好像并没退缩,又先后挑战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和老臣赛尚阿,致使二人先后被革职、处刑。

他一系列刚性强硬的做法,渐渐使自己成为官场上的异类,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日益孤立。他发现自己越发展,碰壁的事越多。朝廷大臣开始排挤他,皇上也开始猜忌他。在咸丰二年时,曾国藩几乎成了官场圈子里人人唾骂的人物。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