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母亲》读后感15篇(通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现母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发现母亲》读后感1“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首先,衷心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们教师一本价值不菲的《发现母亲》这本书!《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读它,让人荡气肠;读后,使人感慨万千。
《发现母亲》这是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如果说人类史上确曾有过改变其进程的著作,那么,这本书极可能是人类及中国未来世纪妇女儿童开展的一本好!《发现母亲》如果仅仅在中国轰动,那就意味着失败;《发现母亲》也许会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必备之书。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一生下孩子就把他们抱给婆婆或自己的妈妈,从此轻松自在的做起母亲,这种摒弃母职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有哪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既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对我们很有启发:“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病人治病、缝衣服等,但是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最复杂和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各自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
《发现母亲》读后感2在上小学的五年里,我看了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讲座,然而这一次与以前不同的是让我对父母改变了观点。
“母亲”一个多么亲切的词语呀!这次讲座的题目就是“发现母亲”。母亲在我们身边时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们健康成长,教育我们做有用的人。
虽然每个人的爸爸妈妈不一定都是一个样子的,但是在他们心中你一定是最聪明,最勇敢的人,在他们的'心中你一定是最完美的化身,当你冲破铜墙铁壁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在你受委屈或是被欺负时,爸爸妈妈永远会是第一个来保护你的。在你摔倒哭泣时,来扶你的不是别人,就是母亲。
妈妈你辛苦了,我会做一个好儿子。我爱你妈妈!
《发现母亲》读后感3前段时间,读高万祥老师的教育随笔《我的教育苦旅》,得知这本书《发现母亲》;我看了高万祥老师推荐后,那时恨不得马上去图书馆借来。
当我在图书馆,静静的阅读,我的心灵被震撼,被作者那种有先见之明所折服。刚开始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以为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做母亲的书,我身边的许多同学见我看这么厚一本书(差不多600页)很惊讶。这么早就开始关注母亲的事:如何做母亲,如何教育小孩。
可是当我看完整本书,我发现其实我们当初的想法都错了,作者在全书中几乎没有论述过如何作何做母亲,告诉你做母亲的细节,而是提倡一种理念:让我们关注母亲,关注母亲教育,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及我们国家母亲教育的落后,我们如何转变这种观念等等。
作者在书中说,我们国家的许多职业都要经过学习、培训,要考试:会计专业、计算机、电工、钳工等等,特别是现在提倡专业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要经过专业人员经过大学期间认真学习。而我们母亲呢,很多人都是凭经验,没有学习过,接受系统的母亲教育。很多人都是“无证上岗”。做了母亲之后都不知道如何做母亲,即使是我们许多做老师的,都如此。都停留在感性阶段,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栽花的人需要懂得的栽花方法,花才能养好;养蜜蜂的人先要懂养蜜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好……养蚕,养猪,养羊都如此,而我们养、教育孩子的母亲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对教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没有准备,事后又很少人去研究……真是个奇怪的事”。
在这我想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说过“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也一样的很不着边际,它只教人如何做人家的儿女的老师,没人教如何母亲,做自己儿女的老师”。我还想补充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那就是:“我们的师范学生总是被谆谆告之要献身教育培养人类,可是却没有个人教授他们:教育学生应该先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当我读到两句话,我觉得他们说的'偏激,当静心想时,的确如此,不但这样,即使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也是很多不合理的,很落后;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习许多课程:有专业课;有公共课:马哲等等;和公共师范生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评价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还有大学英语或者还有其它。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师范生教育的课程有多少,占我们的大学四年学习课程比例有多大?当我静心想时,发现二十分之一的比例都没有。
我们师范生在将来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教书就是教我们的专业知识或者还有其它,育人要我们懂地教育学生,在专业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在大学的课程里还算挺多的,但是在教育类课程少的得可怜;而我们做老师的不但要教好我们将来的专业课,还有懂得育人,育人需要我们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也许有人说,这些我们不是学过吗?是的,我们学习过,但是我想对于我来说,我都很客气还给老师了,其他同学我不知道如何?你们还精通吗?这段时间我在看《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现代心童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深感到我们师范教育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性、不科学,在这我也许是真的无病呻吟了,但我想引用前段时间看的特级教师吴非的教育随笔《前方是什么》的一句话“是杞人忧天?是无事生非?是大惊小怪?事关教育,当然是大事”(书中192页)。
将来,我想做个好老师,有思想的老师:我必须要不断读书和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发现母亲》读后感4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六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 ……此处隐藏11842个字……才豁然开朗,原来王所长的言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不是空穴来风,而这本书很好的解释了我的困惑。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发现母亲》厚厚的上下二册,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话,我的心感动了一下,我们总是喊着男女平等,女性越来越多的渴望在工作上和男性一样可以独当一面,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也常常对我有着致命的诱惑。我常常感叹一个女性想要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理解,而往往社会对于拼搏的男性更加宽容,认为男性应该理所当然的去发展自己事业。可是如果一个家庭都去这样做了,那么孩子的教育问题交给谁呢?社会吗?如果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成为社会的好榜样,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让家长相信这样的老师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呢?
我很庆幸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已经提前看了这本书,如果我的孩子已经过了三岁甚至更年长了,那该是多么惋惜的事,即使我想教育也已经为时已晚,在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殊不知很多父母已经在进行胎教了,其中王所长说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常常忽略处于腹中的婴儿,没有关注到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鲜活的生命,在散步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去感知这个世界了。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书中例举了大量人物的事例,很多高管在前几十年任劳任怨,矜矜业业,却不注重去教育孩子,这些成功的人中我们很少看到被教育出来有作为的子女,相反,败家子层出不穷。秦始皇、刘邦何等智慧,而他们的后代却再难优秀,即使如此,他们仍然要去帮衬这样的子女,而司马光后世给他的评价却是: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可见教育子女也是帮助自己。
最近读了《白鹿原》,再联想子女教育问题,白家和鹿家秉承的家风不同,对子女的'教育也遵循不同的方法,白嘉轩一世耿直,他就是这个原,他教育出来的子女为人处世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每个父母的子女非常有限,父母可以很容易发现子女的缺点加以改正,而学校的孩子成千上万,等老师发现问题,再要求孩子改正,就会事倍功半了。
王所长在书中还有一言论,是作为生物专业的我不曾思考过的:骡子是怎么来的。我一直只知道是马和驴杂交后的产物,王所长细心讲解了在自然界马和马交p的概率最高,其次是马和驴,再次之是驴和驴。而骡子是母马和公驴的产物,这样才能保持各自的优良性状,这对于我简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母亲在动物界的影响尚且如此之深,在人类社会中,妈妈在照顾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书中很多涉及了一个全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总是在强调母亲教育的重要性,母亲的素质决定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每一个母亲又何尝不想做个好母亲,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生活的重担往往逼迫母亲不得不疲于应付工作、社交等等,只有全社会都认同母亲教育的价值和深远影响,给母亲更好的福利待遇,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一个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拎几个螺丝。
《发现母亲》读后感15《发现母亲》是一本值得中国每个家庭必备之书。书中多处呼吁,教育是整个家庭的事业,更是母亲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王东华将母亲比做雌蕊和土地,具有内因的作用,而父亲只是在此基础上再同母亲及其他因素一起构成后天,属于外因!他进一步阐明,只要母亲稍有闪失,对孩子的损害都将是毁灭性的!人们常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高级学校,同样,一个好母亲就是一座明亮的殿堂。成年人发现母亲,给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儿童发现母亲,就是为自己未来铺设绿色通道。
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为:遭遇酷夏。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两代人中间,只有挥汗如雨奔波生活。其实,乐观的看,四十岁的中年人,是一个家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向上,孝敬父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言下,儿女优秀,老人无忧,可逸享天年。天伦之乐融融暖情,这样的生活态度和家庭蓝图,既是四十岁人对家庭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润滑剂和调色板。
人类几千来,母亲的伟大和宽广包容了一切。用心发现母亲的职责和作用者屈指可数,今天,王东华作为《发现母亲》的领军者,他振臂高呼,我们当紧随其后。作为母亲,对教育子女要善于用知己的新理念影响他,用知比的新方法引导他。现在的孩子都个性极强,惟我独尊的霸气十足,尽管如此,各有特点,母亲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外部事物的能力,选择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和帮助孩子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专家对现代父母的总结是:“爱心有余、耐心不足”。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现代做父母的仍然停留在给孩子吃饱穿暖的教养模式上,那不仅将被社会淘汰,也必将遭到孩子的鄙视。因此,作为母亲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修养刻不容缓,就算以前不懂不会,那么从现在学起亡羊补牢为时不完。
现代独生子女大多缺乏情感交流,我国的早期教育专著《学记》中曰:“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教育要重视情感沟通。沟通需要良好的环境,环境之功在于发掘,教育之妙存于一心。做为家长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挖掘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沐浴在赞许的阳光下,给孩子创造平等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没有交流拘束和思想压力,从而开阔其思维,愉悦其心境,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应当具备塑造健康身心孩子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再次由衷的感谢王东华赠送给天下父母的精神美食《发现母亲》,他让我们懂得父母的智慧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滋生出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很多东西懂得了叫知识,而真正做到了才叫智慧。让我们在育人育己的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与孩子共同努力,将做一个合格父母起码的优良品德传承给孩子的未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