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5-08-09 19:05:11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集锦九篇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集锦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喜欢探索的良好习惯。

2:尝试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真水果,苹果,梨,香蕉,桃等若干,水果模型。 小刀一把 猴子的手偶 大袋子

活动过程:

1:学习儿歌《水果歌》 教师出示装图片的盒子,请幼儿摸出图片,能说出图片上水果的颜色。

教师将图片贴在展示板上,边贴边教幼儿说儿歌。

将所有图片贴完,教师带幼儿说儿歌2-3遍,并请幼儿上前边点图边说儿歌。

2:探索活动《真假水果》 教师拿出猴子的手偶,说,“你们好,我是猴子”。

教师说:“哎呀,我现在肚子好饿啊,你们给我点吃的吧?好不好,你们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吗?”

教师可让幼儿假装喂猴子吃点东西。幼儿喂完了,猴子还不饱。

教室带着猴子假装找东西吃,找到了一个装着水果的大袋子,这是猴妈妈留给它的。

猴子打开袋子,拿出一水果模型一咬,怎么都咬不进去。教师问幼儿,这是为什么?

原来猴妈妈太粗心了,把真的水果和假的水果混在一起了。小猴子可着急了。

老师布置任务,请小朋友帮小猴子找一找真的水果在哪里。

教师将幼儿分组,每个幼儿3-4个幼儿,由一位老师负责,幼儿探索真假水果的区别。指导老师的指导:不能直接告诉幼儿哪种是真的,哪种是假的,可引导幼儿通过手,鼻子,眼睛等多种感官去发现。

幼儿分享成果。教师将幼儿聚集在一起,请每组的.一些幼儿说说她们如何辨别水果的真假。教师用刀切开幼儿找出的真水果。

活动反思:

水果是小朋友熟悉并且喜欢的食物,水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颜色、形状和味道等也多种多样。让幼儿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认识水果,整个活动很受幼儿的欢迎。但是同时,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活动的秩序也存在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我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大班孩子已经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充满探索的兴趣,同时他们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相当的知识和经验。在活动中,孩子们特别对一些自然界中物象预报天气的现象颇感兴趣,他们从好奇到自己主动地探索:通过信息的收集、故事的讨论、绘画的表达和做个“小小气象预报员”等活动,孩子的好奇得以满足,知识得以丰富、经验得到提升,从而能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喜欢收集天气信息,萌发幼儿观察天气的兴趣。

2、通过理解故事和争做气象预报员,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

活动准备:

1、事先发动幼儿收集“大自然语言”的气象信息:如“蜻蜓低飞,天要下雨”等气象信息。

2、倒霉的小白马挂图、小白马头饰

3、绘画材料、“小小气象台”舞台一个

活动流程:

故事导入――讨论――我知道的天气信息――小小气象预报员――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倒霉的小白马

(1)教师出示小白马头饰,引出故事:有一匹小白马想出门,它遇到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出示挂图)

(3)提问:小白马打算去草地上玩,遇到了什么倒霉事?为什么?

小白马打算去看日出,遇到了什么倒霉事?

小白马想去树林里散步,遇到了什么倒霉事?为什么?

(4)幼儿再次完整倾听故事。

2、讨论:故事中告诉我们什么天气信息?

(1)听了故事,故事中有那些关于天气信息的.内容,如:晚上星星多,白天天气热;朝霞映红了天,就会下雨等等。

(2)小白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得天气方面的信息?

3、我知道的天气信息。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知道天气的信息?(观察天气、动物;电视、报纸、电脑等)

(2)你收集的是什么信息,能不能把自己知道的气象信息用绘画表达出来。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小小气象预报员。

(1)那么,我们知道这么多的气象信息,现在,我们就可以和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员一样来预报气象。

(2)讨论:怎样预报天气。(教师引导幼儿用好听的语句来表达,如:乌龟背潮湿,明天下大雨)

(3)学做“小小气象预报员”

5、延伸活动

让幼儿到户外,看看天、花草树木、小蚂蚁等,猜猜明天的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电脑,初步了解电脑的组成部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电脑及相关卡片

教学过程:

1.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键盘,小朋友,我们今天请来了电脑家庭的许多成员,请你找一找,有很多按键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呢?它叫键盘,我们可以用它来输入命令、文字或图形。

鼠标,你们猜一猜鼠标是哪一个?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鼠标呢? (因为它长得像老鼠,还拖着长长的尾巴。你们看,它正在鼠标垫上学习溜冰呢!)

找一找鼠标上有几个按键呢?鼠标有两个或三个按键,左边的按键,我们称为鼠标左键;右边的按键,我们称为鼠标右键。现在有的鼠标上面还带有滑轮,使用滚动的滑轮,会使屏幕快速地上下移动、翻页。你们看,多方便呀!

显示器,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小朋友要是不认识它,一定会以为它是电视机吧。它可不叫电视机,它叫显示器,可以显示我们用键盘或鼠标输入电脑的各种图形、文字或符号。

主机,主机就是那个外表看起来像大铁盒一样的东西。主机是电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像我们人脑一样,负责思考、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处理一些声音、图像、文字等。主机里装着许多重要的`硬件。因为主机里的东西太重要了,所以平常我们才会用一个大铁盒子把它们 ……此处隐藏3654个字……意图: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身体,从而获得系统的有关身体方面的知识。通过放松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身体是由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组成的。〕

三、体验身体对称的好处及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1、请同学们观看这些画面。(多媒体出示杨威体操、郭晶晶跳水、舞蹈等照片,简单介绍)

2、我们人能做出这么优美的动作,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对称,才能保持平衡,我们才能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动作。如果身体有所缺陷,生活将会怎样呢?我们现场来体验一下。

(1)、请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单腿跑步,一位双腿跑步,并说说亲身体验的感受。

(2)、进行单、双手系红领巾比赛,并说说体验感受。

3、课件出示残奥会的运动员,简单介绍。

4、教育学生爱护生命,关心弱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人体这种对称结构的好处,从而教育学生自觉爱护自己的身体,并体会到身体有某些方面缺陷的残疾人的种种不方便,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四、初步感知身体的内部构造

1、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观察吗?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并随时做好记录(填课本第64页的记录本表)

3、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1)、可以通过看、听、闻、摸等方法来感觉人体的内部构造。

(2)、个别同学提出可以到医院拍X光或B超等方法,教师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对身体内部的观察,其重点并不在于学生对身体内部知道多少,而在于学生自

己想办法感知内部各器官的存在。〕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六、探究拓展

展示并简要介绍人体内部结构模型和骨骼模型,激发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颈、躯干、上肢、下肢 (特点:对称)

精巧和谐之美

感知——身体的内部构造(看、听、闻、摸 )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⒈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⒉体验操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⒈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录音。

⒉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⒈师出示空瓶:这是我们的好朋友瓶宝宝,你们想和它做游戏吗?我们来问问它,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

(瓶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幼儿会用装着饮料的瓶子上下摇动让它发出声音,喝完饮料后,也会对瓶子很感兴趣,相互敲击。)

教师摇动空瓶:你们听,它答应了吗?为什么没声音?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空的瓶子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⒉师:你有什么办法让瓶宝宝发出声音?

(在瓶子里装上东西)

⒊师:我们一起动手让瓶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喂你的瓶宝宝吃一些黄豆,摇一摇、听一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幼儿探索、操作。)

⒋师:你们的瓶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

(幼儿集体摇动套桶。)

⒌师:你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⒈让两位装了不同数量黄豆的幼儿,摇一摇,听一听。

师:我们都喂瓶宝宝吃了黄豆,听听瓶宝宝的声音好听吗?

⒉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次和第二次唱歌的瓶宝宝吃的黄豆一样多吗?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再次比较)

⒊师:原来,相同的物体,装的数量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就像我们小朋友,人多发出的声音响,人少发出的声音轻。

(联系到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三、游戏

⒈教师将不同数量的同种物品分别装进不透明的瓶子里,摇动,幼儿猜测哪个瓶子里装的东西多。

(重复游戏若干次)

⒉引导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尝试辨别声音是由什么物品发出的。

(幼儿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分辨发出声音的物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点,丰富词汇光滑,寒冷,透明,易碎。

2、迁移也有经验,探索冰中取宝的方法。

3、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每人一块冰放在盘子里,字卡光滑,寒冷,透明,易碎,冰花树(冰中冻有幼儿非常喜欢的玩具或糖)两三棵。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特点。

1、出示冰:看看盘子里有什么?让幼儿认识字冰。

2、引导幼儿用手摸摸冰,感觉怎样?(滑滑的,很冷)认识字光滑,寒冷。

3、拿在手里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一尝是什么味道的?(无味)。

4、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无色)。

5、实验:用书看物体和用冰来看物体,哪一个看的见哪一个看不见?说明冰是透明的。

6、仔细看一下手中的冰和开始老师给你的冰,是变大了呢?还是小了?变成什么了?

教师小结冰的特点:冰是无色、无味、光滑透明的东西,容易化成水。

二、情景教学:让幼儿感知冰易碎的特点。

教师收拾桌子,故意让冰掉在地上,让幼儿看一看,冰怎么了?(碎了)

三、探索活动“冰中取宝”

1、出示冰花树,让幼儿看一看上面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每人去取一个你喜欢的冰花。

2、看一看冰花里面有什么东西,你喜欢吗?就想办法把它拿出来吧。

3、幼儿自由取宝,教师观察记录不同的`取宝方法。

4、经验交流梳理:请几个幼儿说一说,做一做他是怎么取宝的。(把冰放在水中融化,把冰块敲碎,用小手捂冰,用小锤砸冰———————)

5、再取宝一次,要求幼儿用最快最好的方法取冰中之宝。

四、吃或玩自己取出的宝,体验成功感。

说一说你取出了什么宝贝?高兴吗?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

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集锦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