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会认“炉、庐、瀑、疑”4个字,会写“炉、银、流、柳”4个字。
2.能借助课件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庐山瀑布录像)、幻灯片(词语、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瀑布是自然界中一种壮观的景象,你们想欣赏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的瀑布。
二、借助媒体,感受瀑布景美
1、各位,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谈谈你的印象。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什么样?
4、面对如此美景,李白情不自禁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诵读后板书《望庐山瀑布》)
5、诗中描绘的景美吗?你也打开书来自由读几次吧!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大部分学生从没看见过瀑布,播放瀑布的录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赏析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观看插图和回忆录像中的情景,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先提出疑问互相解答,再说说诗的意思。
3、学生为录像配解说词。先练习再指名说。
(直观形象的画面,将抽象变为形象,减缓了学生体会古诗意境的坡度,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体验。)
四、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读出李白惊奇、赞叹的`情感。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古诗。
4、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播放幻灯片《早发白帝城》。
2、学生朗读,课外积累背诵。
(扩展李白的另一首诗,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
六、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播放写有词语的幻灯片,自由读,指读,齐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导书写生字。
(生字在不同词语中出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飞流
三千尺
银河
落九天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要求: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文中人物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阴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 摔下来
老麻雀 飞下来 掩护 准备 搏斗
猎狗 张开 露出 愣住 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习:
文章先写( )次写( )最后写( )。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准备:音乐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全篇描写的情境。
(引导学生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读着,想着,课文中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这不仅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而且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2.提示:读屠格涅夫写的故事,就好像在看一幅一幅的画,现在就想办法,把课文写的,把我们看到的画面,画下来,好像在画连环画。你们一共看了几幅画呢?
学生随手用简笔画形式再现 ……此处隐藏4194个字……义”成为你们永恒的追求。
小学语文教案 篇6背景分析:
《五彩池》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屏幕)谁知道五彩池在哪里?
教师点明: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谁去过那里?说说那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五彩池,感受一下那里的优美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优美画面。
读了课文,你对五彩池有什么样的感受?(神奇、美丽)。
三、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想课文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五彩池的?(池、水)
四、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划出来,好好读一读,也可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理解重点词句。(随机出示)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A:“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写出了水池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
B:理解“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到处都是。
C:指导朗读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A:(出示池水色彩图),看作者把什么比作地毯,把什么比作宝石。宝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够这么比?(是啊,五彩池像宝石一样美,那么我们就把它读得更美。)
B:有感情朗读,体会美。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读后有什么感受?
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过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
指导朗读。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形状,有像葫芦的,有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A:理解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从省略号里,你又读懂了什么?想象一下,水池可能还会像什么?
B:有感情朗读。
C、背诵第二自然段。
(3)小结过渡:欣赏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五彩池的水。
2、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小朋友思考:究竟惊奇在哪儿?
(2)指导朗读。
(3)思考:这里只有四种颜色,但课题是写五彩池的呀!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颜色呢?这么美的池水你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说它的美吗?
3、小结过渡:池水颜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
(1)带着上面的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原因有三:
一是石笋凝结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
二是阳光的折射。
三是周围花草树木的倒影。
(3)学生齐读原因。(同学们,这就是科学知识呀!那我们把这种知识告诉我们的家里人,好吗?)
(4)理解重点句:
原来池边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A:出示石笋图:讲其成因。
B:体会作者这么写的好处。
C:有感情朗读。
三、总结谈话:
这么美的池,加上这么美的水,真是人间仙境啊!怪不得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四、拓展练习
这么美的五彩池,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讲给爸爸、妈妈听。
分析:
本节课,本人通过深入钻研教材,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遵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体会、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这一思想,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阅读课文,一开始便不加任何羁绊,只是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坐汽车到藏龙山去玩一玩,看一看,这是让学生披文入境、循文明像,轻轻松松地进入情境中,接着巧妙设疑:你们看到五彩池了吗?(这一问,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匠心,这是激趣,这是让学生入境,这是让学生读到课文当中去。有的学生第一遍可能未入神读,他就想了,我怎么没看到,再读时,他就会细细体味,漫漫游赏。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动而辞发,当教者问及你们看到什么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便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读,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说话练习是太少了,也太难了,教师分析的时间还嫌少,哪能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积累。学生肚子里没有,你让他怎么说?
教者在学生练说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直至把该段读通、读懂、读好。自始至终教者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能在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方面受到有益的启示
1、经验之一:让学生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反复读,有必要的最好能熟读成诵
以往教学过于注重思想教育,重视语言文字的繁琐分析,重视语法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东西,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牢牢记往的往往是中心思想、各段段意、词语解释,而课文却还没读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没读通顺。试问记住那些中心思想、记住段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帮助?
而在本节课上,教者摒弃了这些不足,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更将将文中的优美语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2、经验之二:让学生练说,把文中的好词语、好句子迁移内化运用起来
本节课安排了多次练说,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灌输到学生脑海里,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特色。
三、根据课文特点,巧妙安排迁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改成导游词。这样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有意识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的,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这节课上,这一点得到了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