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教案8篇【精华】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目标:
1、初步认识多种社区体育器材,知道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2、知道锻炼身体的好处,能积极参与锻炼活动。
准备:PPT,事前已有的锻炼经验。
过程:
一、有趣的体育器材
1、 谈话引题。
师:小朋友爱运动吗?多运动有什么好处呢?小朋友都会用哪些方法锻炼身体啊?
2、出示图片。
师:这些体育器材你们认识吗?在哪里见过它们?(幼儿自由表述)
3、出示PPT,教师讲解。
师:这些都是社区里可以见到的体育器材。有荡椅,漫步机,扭腰器,椭圆机,太极推揉器和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滑梯。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体育器材的作用吗?(幼儿自由表述)
教师小结:体育锻炼对于我们小朋友可重要了,它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协调性变得更好。
每一样体育器材都有自己的名称和作用。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惜它们。
二、我们爱锻炼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有趣的`体育器材,知道了它们的名称和作用。老师也和社区的叔叔阿姨联系好了,我们一起去玩一玩这些器械吧。
教师带领幼儿至社区活动场地,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器材的认识。
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巡查指导。项目主要以体验为主。
三、延伸
请家长有空可带幼儿去社区活动中心玩一玩这些体育器材。
科学教案 篇2设计意图
近段时间各种水果陆续成熟,上周我们刚刚带领着小朋友一同收获了幼儿园的琵琶,我们以“琵琶”为主题,组织幼儿通过观察、品尝、制作琵琶膏等一系列的活动,学习关于琵琶的知识。在过程中,小朋友很积极、主动分享着有关各种水果的话题。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帮助幼儿了解春季到初夏时期的时令水果,提高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感知调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每个小朋友对各种水果的喜好。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主题分组制作调查表,并将其调查结果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记录;
2.能协商、分配任务,与同伴合作进行调查统计,体验不同统计记录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出现争执时,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根据主题分组制作调查表,并将其调查结果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记录。
2.出现争执时,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难点:
能协商、分配任务,与同伴合作进行调查统计,体验不同统计记录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准备条形统计图图例、统计记录纸、任务卡、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以“近段时间水果”的话题,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活动。
“小朋友们,昨天我们一起品尝了幼儿园的琵琶,好吃吗?”
“那谁知道还有哪些水果也是这段时间成熟呢?”
小结:随着气温的升高,季节的变化,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水果也逐渐成熟。在4月底到5月初的这段时间,除开琵琶成熟了,我们还可以吃到新鲜的草莓、樱桃、番茄、芒果、荔枝、柠檬······
(二)引导幼儿根据近期时令水果的类型,分享自己喜欢的`。
“这段时间有这么多的新鲜水果上市,那你们都喜欢吃这里面的哪些水果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
(三)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水果有多少人喜欢吃,最受欢迎的水果”引发幼儿思考、讨论。
“这段时间有这么多好吃的水果,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有哪些,每种水果有多少人喜欢吃呢?最受欢迎的水果是什么呢?”
小结:对,要了解每种水果有多少人吃,哪种水果最受欢迎,不管一组一组地问,还是一个一个地问,都要通过调查才能知道答案。
二、基本部分
(一)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调查,记录。
“刚刚我们说的要通过调查才能知道答案,那怎样做调查呢?可以怎样做记录?”
“调查表必须需要些什么?”
小结:可以制作一个关于近段水果的调查表,调查表必须要有调查主题、被调查的人、调查内容、调查人。
(二)引导幼儿共同确定今日的调查主题、被调查的人,以及调查内容、调查人。(调查近期水果,你喜欢什么?针对小组成员调查,最后标记组名)
(三)出示记录纸、笔,幼儿分组协商、讨论,制作调查表。
“现在老师给小朋友提供了记录纸和笔,一组一套,请小朋友一起商量、合作,制作调查表,调查你们那一组小朋友都喜欢和不喜欢近期的哪3种水果?”
(四)个别小组分享、展示调查结果。
小结:1.符号不明确,不知道具体谁喜欢,谁不喜欢吃哪种水果。
2.调查过程中,漏掉了个别组员,导致结果不正确。
(五)幼儿第二次调查,并了解调查表的特点。
1.幼儿合作进行第二次调查;。
2.引导幼儿了解调查表的特点。
“这个调查表中,你能看出几个小朋友喜欢吃琵琶?几个小朋友喜欢吃樱桃吗?”
“你怎么看出几个人喜欢吃琵琶吗?”
“怎么知道是3个呢?表上没有数字3呀?哦,要数数。”
小结:如果调查的人数再多一点,你觉得这样的记录方法容易马上看出结果吗?对,不容易。
(六)介绍新的记录方法,尝试用条形统计图记录小组幼儿喜欢的水果信息。
1.阅读条形统计图
还有一种记录方法,也能让我们知道调查结果。
“谁能看出这张表想调查什么?“
“怎样看出来的?你怎么知道的?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
“结果是什么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旁边的一列数字是什么意思?”
小结:横线下面记录了要调查的内容,横线上面用格子记录数量,要注意格子和数字对整齐。
2.幼儿用条形统计图来记录喜欢的水果情况。
“你能用这种方法来统计一次你们这组几个人喜欢吃什么水果吗?”
(提醒幼儿对照之前的数据)
3.分享交流。
“这是xx的,能看出结果吗?记录的真清楚。”
“这张能看出结果吗?发现了什么问题?”
小结:记录时符号要分清楚,格子的数量要准确,最好和左边的数字对整齐,从下往上记录,这样就能清楚的看出结果。
4.对比分析幼儿两种 ……此处隐藏2482个字……/p>
2、磁铁的特性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那肯定知道磁铁有些什么本事呢?下面请小朋友来做个实验,你们就确定磁铁有什么本事了。然后告诉老师,行吗?
师:请小朋友把纸盒里的东西全部倒在盘子里,每个小朋友认一认,是些什么东西。然后每个小朋友都拿上一块磁铁,去接触盘子里的.那些东西,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开始!
生:做实验师:小朋友,做好了没有?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做好了。磁铁上粘了回形针、铁钉,好多东西哟。
师:有没有小朋友磁铁上什么都没有粘到的,请举手。
生:我没有师:没关系,把你的磁铁放在这上面,有了没有?
生:有了。
师:你们磁铁上粘的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都是铁。
师:对,都是铁,这说明磁铁有什么本事?
生:能吸铁。
师:好,小朋友们真聪明,实验出了磁铁能吸铁的本领,好能干!
请小朋友把你们的盘子和纸盒放在桌子的下层。
3、玩乐活动:跳舞娃娃师:下面再玩跳舞娃娃的游戏,同样是利用刚才学的磁铁的本事来玩,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
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回家以后,观察我们实际生活中那些物品里面含有磁铁。把它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
科学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小百科: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科学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喜欢操作,体验操作的快乐。
2、初步了解不同的纸产生的吸水速度不同。
3、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已认识皱纸、蜡光纸等多种纸。
(2)已学会折双体船。
2、材料准备:
(1)各种质地的纸已折好的纸船。
(2)盆、抹布。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两只纸船,引导幼儿观察纸船分别是用什么纸折的。
(2)预测两只纸船同时放在水面上,会怎么样?
2、幼儿第一次实验,并表达实验中绿色皱纸折的船先沉。
3、寻找原因:为什么皱纸折的船先沉?
通过两张纸宝宝示意图,了解纸的间隙大,吸水就快,反之,则慢。
4、幼儿再次操作,发现报纸、蜡光纸、餐巾纸等不同纸产生的吸水速度不同。
5、游戏结束。
活动反思
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