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

时间:2025-11-25 10:13:04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1

设计说明

1.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力培养。分数中的估算要比整数、小数的估算难把握一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独立进行估算,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估算的依据。不仅能利用估算检验解题的正确性,还能借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和探究的状态。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新旧知识的迁移都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三)]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节约用水的话题入手,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课件出示:小刚家八月用水14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决问题)

2.变更条件,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小刚家九月用水12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八月用水多少吨?

3.组织学生边读题边思考:

(1)估计哪个月用水量多。

(2)你是根据哪句话来判断哪个月用水量多,哪个月用水量少的?

(3)你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互评,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4.出示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学生独立探究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6.展示解题过程。

(1)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学生边画图边说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八月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九月的.用水量

八月的用水量×=九月的用水量

(2)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 解:设八月用水x吨。

  x-x=12

  x=12

  x=14

方法二 解:设八月用水x吨。

  x=12

  x=12

  x=14

(3)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追问:你们为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并汇报)

(4)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先独立检验,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理解题意,并结合线段图体会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淘气家八月用水14吨,比九月多用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1)试着估算一下哪个月的用水量少,并说出理由。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解题并检验。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言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此处隐藏12413个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15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重点:

1、学生小组整理计量单位和进率。

2、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

复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由“小马虎”同学写的数学日记。(请一名同学读日记)

今天是20xx年4月29日,早上从睡梦中醒来已经7:30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00千克面包和一个煎鸡蛋。吃过早餐,我便冲出家门,步行500千米到达学校!进校门的时候铃声刚刚响起!

师:你们笑什么?

生:他用的单位不恰当。

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我们学习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小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常见的量和它们的计量单位。(板书课题:量的计量)

师:那请同学们找找这则日记中有哪些常见的量呢?(时间、长度、质量、体积)

  二、分类整理。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所学过的量和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过程要求:

1、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讲解计量单位的进率和意义。并适当板书,老师作点拨处理,强调各单位间的进率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发言同学提出建议或者意见。(每个小组汇报一种量)

1、长度。

(1)什么是长度?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如何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3)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4)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2、面积。

(1)什么是面积。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3)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最合适?

(4)它们之间的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体积/容积。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2)体积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3)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4)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4、质量。

(1)常见单位:克(g)千克(kg)吨(t)

(2)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5、时间单位。

(1)常见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年=365天(闰年366天)

有31日的月份是:1,3,5,7,8,10,12。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

平年的二月有28日。闰年的二月有29日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补充时和小时的概念区分。时是时间点,小时是时间段。)

教师补充:季度、旬、星期。每月分三旬:上旬(1至10日);中旬(11至20日);下旬(21日至月底)。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修改一下“小马虎”同学的日记。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