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种子》读后感

时间:2025-11-22 23:31:05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的种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1

好的绘本,不仅适合孩子反复阅读,更加适合成人反复阅读。

这本书,我们的阅读次数,大概10次+,每页就一句话,但是读完意味深长;

小种子离开它的妈咪大橡树,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地上,成长的过程中,它遇见了白色的老鼠,橘红色的松鼠,蓝色的鸟儿,灰色的兔子,棕色的野猪,红色的小鹿,这些动物,都想吃掉它!听起来还是挺惨的,但是,小种子一直在不厌其烦的重复一句话:请不要现在就把我吃掉,诚恳的'说:因为我将来会更好吃的。

所以,它活下来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了自己,让所有那些善良的当时没有吃掉它的动物,甚至其他动物都有了食物吃。

从好好说话的角度,我们来假设:别吃我,你这个坏蛋!如果小种子这种语气说话,会不会有哪个动物一生气把它吃掉了呢?因为不好好说话,特别容易让人生气的。所以这本绘本,往情绪管理去发散是合适的;

从动物的角度,美好是需要等待的~但凡任何一个动物忍不住,吃掉了它,也就没有后面的参天大树和数不清的小橡果吃了。所以,学会等待,何其重要~对于喜欢什么马上就要的得到的宝贝,无异于一次心灵的洗涤

从悲观的方向发展,这个小种子可是太可怜了,刚离开妈咪,就遇到重重困难,总是有动物想吃掉它,受了一次有一次的惊吓,最后好不容易长大了,果子又被动物们都吃掉了;

乐观的角度,小种子遇到苦难,一直坚持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好好说话,动物们都走开了,它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获得了成长,最后它还造福了大家,分享的快乐,你尝试过吗?也许这也是我们人生的意义之一。

从成长的角度,成熟落地以后,成长这件事情,只能靠自己;如果一直对他人产生依赖,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吧。

从生命的角度,生命就是如此,一次次的轮回,所以,人类老了,会去别的星球;人类成长了,会变成爸爸妈妈;然后会有小宝宝,小宝宝又会变成成人……这,就是生命。

从童心的角度,细心的孩子会发现,书中出现过的所有动物,颜色都很特别,在现实生活种比较难见到的。好人不多见,世界肯定有,孩子和我们都要相信。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2

1、从《幸福的种子》一书中,你可以感受到松居直老先生对图画书的热爱,并且把图画书和儿童教育结合后对儿童教育提出的一些观点,让人感觉很真实很受用。

我大概从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读书给他听,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因为一辈子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自己能教的东西毕竟有限,希望他能爱上阅读,可以从书中学习知识,总结经验,不论以后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都能少走弯路。

不知不觉每天读书给孩子听坚持了一年多,有时候特别累想偷懒不讲了,可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不讲就不睡觉,有时候觉得很恼火,还会跟他讨价还价三本?两本?一本。

直到这次去郑州参加了绘本馆馆主培训,被问到每天能坚持给孩子至少讲书二十分钟的请举手,在场二十多个人只有我一个人举手,我才深深的感受到由于孩子的坚持,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个挺难完成的任务。

2、不论是这次培训还是这本书都纠正了我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第一个错误的观点:读书是为了认字。之前也没有刻意教小朋友认字,但有一次得知有个好朋友家的孩子已经几乎认识所有字了,主要是因为给他讲图画书时他就会关注字而不是图画,我好生羡慕。

于是回来以后开始要求孩子指读一些简单的绘本,教他一些简单的字,但发现效果不是很好,他还是更关注图画。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好庆幸自己没有过分的坚持而扼杀了孩子对图画的好奇心。不像我们大人总是先读文字再看图甚至图都不看往往错过了很多精彩的细节,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读书不是读字,而是理解书的内容。

第二个错误的观点:讲书给孩子听就是为了让他从书中学习一些知识和开发他的语言能力。

过去一段时间,大概在给孩子讲书两年多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书他都会背了,但就是不愿意讲给我们听,于是很懊恼,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收获,再加上他很爱看电视,于是就想出一招,要求他要看几集电视就要讲几本书给妈妈听。

这招很灵,他开始慢慢讲一些书给我听,但还是能感觉出来他不是很乐意,讲的时候也很紧张,我还暗自窃喜觉得自己很聪明想出了教育高招。好在不久就过年了,孩子就先于我们回了老家,我的计划被迫终止,直到三月份回来我好像也忘了这一茬,就没有继续实施我的高招。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好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愚蠢泯灭了孩子对图画书的兴趣,其实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第三个错误的观点:希望他能尽早的自己看书。

有时候自己很累需要休息一下的时候就希望他能自己看会书,孩子确实也很争气,确实能自己看一会书,自己还很得意认为是自己教育有方。

但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就算不错起码也不完全正确。这么小的孩子还不应该学习自己看书,他还只会自己看图画不能完全理解故事的内容。

松居直老先生说的很对,图画书一定是大人念给孩子听的书,一本有意思的图画书再加上爸爸妈妈真实声音的朗读才是最完美的读书体验。

简而言之,不要想太多,每天坚持读书给孩子听,这样做仅仅只是为了教会他一种幸福生活的能力,仅此而已。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3

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作者日本松居直。这本书很早就有了,但是真的没有仔细看,细读了第一章节,发现它真的是个宝贝。

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上好的学校,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为上过幸福的生活。幸福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与孩子应该共同探讨的话题。很多父母回到家对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看书去,这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实,读不读书不是我们靠父母来催逼,而是我们应该从小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在书中寻找真正幸福的意义。一位母亲的手记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人没有权利轻视他人,应该不卑不吭,带着尊严活下去,这正是我们亲身经历。

当时,我硬着头皮外出工作,数年之后才了解职业不分贵贱,开始自信地面对工作。父亲用领带代替金钱,让我以劳力赚钱,正是当时播下的种子。

在我推广亲子阅读的路上,很多父母也会在坚持亲子阅读,但他们都像任务一样的和孩子进行,只是为了单纯地培养孩子阅读,自身没有从图画书中获得愉悦感。

等孩子大了,他们也不会再读那些好玩的图画书。图画书的价值是因人而异了,不论多好的图画书,如果讲 ……此处隐藏9895个字……节时,才开始比较喜欢看这套书。

其次,用图画讲述故事

大人在看书时习惯通过文字来了解内容,而孩子却从完全不同的方向进入图画书的世界,通过图画中的细节,设法找出画里的含义,故事的主角,在脑海中创造出一个故事中的世界,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而且对于培养他们通过文字来理解语言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这是一种“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广受孩子欢迎的图画书中,有不少是大人觉得很不起眼的作品,包括我自己,很多书我仅凭自己的感觉觉得颜色好暗,或是画风怪怪的,悠悠肯定不会喜欢,但实际上却深得喜爱。

为什么呢?原来“画得可爱”、”颜色鲜艳美丽“不是图画书插画的必备要素,真正重要的是”插画能否充分表达故事”。“形”重于“色”,“形”才是讲故事的主角,有时,没有色彩反而更容易表现故事的内容。老先生推荐的《好脏的'哈利》,就只使用黑,绿,黄三色,并不活泼明亮。

这本书悠悠大概1周岁半开始看的,当时她可能并不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却非常喜欢这本书,她每次看都会和爸爸把画面中的每个细节一一讲一遍,这里有什么,那里有什么,津津有味地看很久,这就是图画的魅力吧。

另一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

我虽然很早就听过,但是就因为画面没有那么美丽我一直没有给悠悠看过,直到最近才给悠悠借了这本书,果然,5本书中就这本是反反复复要求听了很多遍,边听边乐,我心中也是默想“乌漆墨黑有这么好看吗?”事实上,就是这么地有趣!

当然文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图画书通过文字将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简单说明后,用“生动活波”“历历在目”的笔调叙述,使人读过文字后便能在眼前浮现一幕幕的故事画面,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比如书中推荐的《古利和古拉》,

我买了一套回家后稍微翻了一下,自己实在不是特别喜欢,书架上搁置了好久,想想老先生极力推荐肯定是好书,才拿出来给悠悠看,没想到,悠悠又特别喜欢,原来书中的有节奏的如儿歌般的语言正是幼儿的日常用语,直接按他们的想法来叙述,”可以煎一个跟月亮一样大的荷包蛋“”可以做一个从早吃到晚也吃不完的蛋糕“,一边听一边就能想象书中的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咋一看,大人觉得有点夸张,却能使孩子产生共鸣。

二、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

1,亲手养育,抱着孩子读书

有时自己很累很忙,孩子又缠着自己要讲故事,真希望电视里的讲故事的叔叔能帮忙安抚一会孩子,可是孩子却不同意,“难道电视里的叔叔讲得不比妈妈好听吗?”“可是电视里的叔叔不会抱我。”每晚抱着悠悠给她读故事的时候是最幸福的,图画书在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发挥力量,亲密的亲子关系,彼此信赖的保姆与孩子,以及孩子之间的友情,都能使图画书发挥最大的功效。孩子自己带,不假手于他人,才能在抱起孩子的瞬间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重大责任,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大机会。

2,念图画书给孩子听,不要剥夺读书的乐趣

念图画书给孩子听,就是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最佳方式之一,选择有趣生动的书读给孩子听,孩子又高兴又满足,父母也能随之获得喜悦,亲子之间传递这种喜悦,孩子自然会拥有积极的人生观。有时父母们想通过图画书帮助孩子早点读书,识字,养成阅读习惯,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是他们无法轻松地讲故事,从而使图画书失去了最重要的功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如果要求孩子自己看,就算是已经识字的孩子,大多是盯着文字一个一个干巴巴地念,那不是在看书,而是在读字,别说乐在其中,基本不太可能去了解书中的内容,孩子的人生经验有限,如果大人能参与其中,阅读时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满怀爱心地念书给孩子听,这种语言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对孩子心理和智能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有时父母喜欢在讲完故事后,炮轰孩子一大堆的问题,这样孩子在看书的时候还得小心记住许多细节,否则等下无从回答,这样看书怎么可能快乐呢,放下问题,放下教育,就和孩子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单纯而快乐。

3,父母的引导

想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自身的示范行为也很重要,父母爱书,孩子自然会亲近书本,当然从小牵着孩子的手到图书馆看书或借书也很重要,总之言传身教,我和悠悠爸都是爱书之人,家中也是随处有书,闲来也都爱翻阅各种书籍,悠悠受我们影响,自己也喜爱在小书架上随手翻翻新更新的绘本,不需要我们催促,自己就会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松居直先生书中的内容当然远不止这些,书中还有根据根据年龄来选择绘本的建议,最后还附有他最喜爱的50本图画书的清单,大家不妨一读,不管你的亲子阅读处于策划阶段还是已经实践中,这本书都将成为the perfect guide。

个人拙见,就当抛砖引玉,其实老先生的观点很简单,have fun and be happy! 乐在其中!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15

什么是好的图画书?我想如今很多爸爸妈妈和我一样,也是一名很“功利”的父母。很多时分买书给孩子看只为了教孩子各种学问或做某些事情。所以我会参考某某童书排行榜去购置。

在看了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种子》之后,深感我之前以为“好”的评价规范不免太过空乏。无论是真实的、能开阔视野的,还是有品位的东西,都是能触动“第六感”的。就如之前拿到的《大提琴之树》一样,在念书的过程中,孩子会经过图画中的颜色变化以及带有感情的讲读而沉浸当中,并且感遭到既忧伤又充溢希望。这就是书给孩子带来的触动。

大提琴之树:

金韵蓉教师说过“为什么巴黎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艺术品位,由于他们翻开窗户就是艺术。”松居直先生也说,孩子不时接触好的作品,能培育出鉴赏图画书的目光,这个时分再加上对艺术和文学的敏锐感受,那就更理想了。

所以给孩子买书,并不能单单思索学问传送或者学习文字的需求。无论文字之美还是艺术之美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丰厚的人。

图画书中的插画:

大人看书,眼光习气跟着文字,而孩子简直只看图画。图画书中的图画是会讲故事的。

像《爷爷一定有方法》简直交叉每一页下面的小老鼠一家,孩子会马上指着说:“呀!下面的小老鼠拿着布,爷爷的'布都到老鼠的家里去啦!”孩子们会用他们本人的方式去看图画书里的故事。正由于画里有话,所以孩子会将一切的细节组合,了解整幅画的意义,他们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绪去想象着却读着图画书。这也是最好的锻炼想象力的方式之一呀。

爷爷一定有方法,看看下面的老鼠的一家:

在锻炼营的时分,曾看过班班的孩子画出来的我会本人坐高铁那一系列的画,我深深感遭到了图画书对班班家孩子熏陶的作用力。而幼儿时期培育的丰厚想象力,能成为孩子未来阅读才能的基石。

图画书的乐趣:

直到如今都很感谢父母给我的从小宽裕的看书环境,固然那时只要中国版的图画书“连环画”,可是我却乐在其中,因而小学三四年级我就能看《青史演义》、《封神演义》这类晦涩难懂的古典书籍。我想最主要是由于读书中找到了乐趣。

假如陪孩子读图画书,父母本人不能喜欢上图画书,那么孩子是很难从中感遭到其中真正的兴趣的。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