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1又是一年国庆,在寝室里闲来无事翻开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早听闻先生任北大校长时着力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于是更为听说先生是本校校董之一而与有荣焉。
翻开书,读起久违的文言语句,像是和先生直接对话一样,亲切而熟悉。初见目录,《中学修身教科书》《智育十篇》等章节,更是让人直接地感知到本书的分量,这些文字不仅浮于纸上,更是跨越时空将先生的谆谆教诲带给后世众人。于是一边读书,一边听先生关乎做人和生活的礼教,真切感知着成长的力量。
本以为先生会从宏观的角度大谈青年人的修身立世,读书后才知道先生是个极其细致的人。俗话说,细节处见人品。也正是细节处的点滴才最能打动人心。先生在《修己》里表达了自己对中学的青年在体育、习惯、勤勉方面的'期待,用正反论证生动地阐释了“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的道理,让读者心悦诚服。
先生在强调个人修养的同时,更是勉励青年人将目光放置于家族、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每一章的大论下都有五到六个具体的小节,这些小节涵盖方方面面,对青年人的整个人生都做出了颇有远见的指导。先生自己秉持思想文化拯救中国的观念,身体力行,书中中西方相结合的文化观念让人耳目一新,读来为之称快。
每次读这种特别的教科书时,总是格外慎重。因为作者的思想决定了书的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给读者提供了生活的方法。而《中国人的修养》当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这本书的真诚之处在于每一字句都是先生真正想给青年人讲述的,而不是空谈理想主义。长篇大论或许可以博得广识的赞美,但本书字句精炼,毫无累赘之词,书生本色,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在自述中总说自己有所不足,其谦逊、儒雅的气质也体现其中。《美育与人生》结尾中“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一句,刻画出我心目里最最理想,也最最惬意、安适的生活,若是世间人人皆得此法,就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精神家园。
浅读《中国人的修养》,不仅更理解先生说的“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更是看到先生在混沌的乱世中为理想点灯的执着与勇气,食物断然可以饱腹,而唯有理想才能做到自救与救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执行,我们后辈应当继承先生的风骨,认清世界、秉承初心。
书到此就快读完了,做人的日子依然很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先生的教导与理想,每走一步,都是安稳而有力的。
一代青年以理想的号角传奏当今时代,振聋发聩,余音绕梁。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2蔡元培老先生的这本书,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编撰的。书中涵盖古往圣贤的哲理,与西方文化的理念相结合,打造以求适应社会的青年读物。虽距今十二余载,这里藏有中国人,德、智、体、美的文化,尽管时代更迭,文化依然灿烂,是中国人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典。
古文《礼记》原著,写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小至大,由内至外,循序渐进。蔡元培老先生在书本中,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从德、智、体、美全面讲义,为中学生开启新的思想概括。它由上篇将这些,一切概述。而下篇以良知、义务等,展开思想的递进工作。后文中,德育三十篇,讲述为人的品德修养,细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品性。末尾以智育十篇,讲解身心发展中,精神境界的观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三观,打开局限的思想格局,不得不说是精品良言的好书,中国人的思想理论教科书。
开篇第一句话:“人之生也,不能无所为,而为其所当为者,是谓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袭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作为,而要成为“为其所当为”的,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成为这种人,不是单纯说教就能做到的',必须要有理想,有方法。只有那些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能真正的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可见,当时的人,极其重视人格、道德的修养,这也是中国道德的根基,中国的许多道德、修养,多是由此演化而来的。蔡元培老先生,在西方与东方文化的结合之中,逐渐感到,人格与道德的重要性,和变革的必然性。他明白,国人必须从小培养至关重要的品性修养,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为其所当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该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一生无所作为,或者有理想,没有品德,不去实践。又或是,有道德而没有理想,那这一生也是碌碌无为,不完整的人格。如果所有子民,都不具有完整的人格,那么国家也迟早走向灭亡。由此观之,体现教育之根本,道德修养的重要。
在这里我说几点关于书中所感悟的真理,一个是人生的境遇,一个是寸光阴的勉励,另一个是感恩的品德观念。我记得有一句话记录:“既有不如意事,亦当随机顺应,而不使留滞于意识之中,则足以涵养精神,而使之无害于康强矣。”大意上讲:(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应该随机的去顺应它,而不是将它留在意识当中。应该养足精神,有利于健康。)这里我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也有关于同义的说法,就是遇到事情时,应该随着它改变,并享受变化的过程。蔡元培老先生讲的,就是利于身心健康,身体是一切的根源,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好的作为。同时,也是对人生变化的解答。还有“人生至此,要当百折不挠,排艰阻而为之,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见险而止者,非夫也。”这句话也是激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会有千险万难,我们需要养成百折不挠的气节,看到比较难的事情,就望而却步,并不是英雄好汉。)这也不是老先生所提倡的。
在做人方面,老先生指出,年少时要养成忍耐的习惯,即使是愤怒,不能忍耐的时候,也应该先平心静气地去观察,这样就可以远离愤怒了。若是别人的才能比自己强,那我应该喜欢她,尊重她,并且观察我不如她的地方。也只有这样做,我们每一个人才能有所进步。
在珍惜寸光阴方面,老先生说:“少壮之时,于休学为宜。朱子有言曰: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而来年,日月逝矣,岁不延误,呜呼老矣,是谁之愆?”在这里讲到:(一个人年少的时候就要去学习,就像朱子说过,今天不学,要等到明天学,今年不学,要等到明年学,日新月异,时光过逝,等到老了,你又能去怪谁呢?)教使一个人,年少时应以学业为重,不可明日复明日,要珍惜时光。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无不作诗句言表“寸光阴”之金贵,千古流传,激励后人珍惜时光。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亦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可见古今往来,无人不知晓时光的金贵和勤勉的重要。
在感恩的讲述中,我最喜欢,也是最能与之产生共鸣的,是老先生讲的:“苟无时,则虽经验百年,读书万卷,或未 ……此处隐藏5663个字……贯耳。民国至今,凡提北大者,必提蔡元培。这不仅是因蔡元培对北大有着深不可没的贡献,更因北大之兴,既是蔡元培教学生涯中一颗明珠,又为中国教育界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
我自小顽愚。东北气候寒冷,不能出去玩耍的冬日,只好将脚蜷缩在被子里,怀里搂着暖呼呼的热水袋,嘴里往手上呵着气读书,企图以获得知识的愉悦抵消无法外出的苦闷。家中毛钱不多,杂书不少,一来二去竟也读了些人物传记与小说、报刊。那时候看的最多的是《宋美龄传》,它被放在书架第一层,便于翻阅。也读过一点刘少奇、周恩来,看过母亲的中学课本,喜欢抗战期间牛骨头的故事。但对于蔡元培,始终闻其声不见其人。直到读了高中,老师推荐的第一本书便是人物传记《先生》,其中介绍的十位大师,首位便是蔡元培。彼时我因课业繁杂,已不大看书,惟有这本认真读完。每每掩卷,心中总有憧憬与向往交织而过,激荡得几欲下泪。
民国是一个美好而又悲怆的年代。人们在惶惑中前进,中国在阵痛中前行。1917年冬,教育界正处于混沌蒙昧的节点,而刚刚更名的北大,俨然是一座陈旧腐败的“官僚养成所”。旧历年还没过,那些随身带仆的学生与保守作态的老师们,便迎来了蔡元培。
这一迎可谓惊天动地,如一潭激起波澜的死水。我们无法亲历这场最盛大的改革,却可在史料中窥得些遗梦旧事。蔡元培对麻木鞠躬的教职工的深深一个回礼,是对过去的道别,更是对未来的致敬。一位前朝翰林,在一片反对之声里,在不稳定的时局中,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与赞誉,不只因为他做了北大校长,更是因为他的思想,在当时乃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都发人深省,可谓“故纸堆里听惊雷”。
在院长赠书以前,我也曾读过岳南的《南渡北归》,一部讲述民国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书评如此,引之)。与这部掺杂史料、点评与分析的书相比,收录原文的《中国人的修养》(下文一并称《中》)便显得相对晦涩枯燥。问我爱看吗?不爱看。尤其前几章,看得头晕,只好每一章都做些笔记以便资料查找。第一部分《中学修身教科书》(下文一并称《教科书》)看完了,B5的活页纸笔记,便唰唰写了近十页。
文白交杂,实属正常。毕竟蔡元培曾参与殿试,算得上满腹经纶。当时白话文运动还未大规模展开,《教科书》作为中学教材,自然满篇之乎者也,不难懂但难读。还好1916年的《华工学校讲义》,变得浅显易懂,相较于《教科书》更多些趣味。末尾的《散论》更像蔡对自己的剖析,对兄弟姊妹的劝诫,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得多了,阅读之始的茫然厌烦自然也转变为喜爱与更深的敬意。
在《教科书》上篇第一章第二节“体育”的笔记中,我写下这样一段话:“何谓大师?抓握有度。从最洪荒处走过来,向最渺小处说开去。”这不仅是说我眼中的大师形象,更能展现我心中的大师风范。以我之见,大师之风,自有其独到之处,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受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将读者与听众作为倾心交流的对象,而非随意戏弄的玩物。
在《中》里,第一部分作为教科书,显得相对正式,而后面的讲义乃至散论,便相当通俗易懂了。我不喜花间词艳丽颓靡、堆砌辞藻之态(且不论内容如何,个别词语的用法可以拿来参考,但整体行文态势食之无味,令人生厌),也不喜当下许多青中年自诩“情感博主”“知名作家”,实则挂羊头卖狗肉,敲着键盘发表一段不知所云的段子、鸡汤,以达显耀或发泄等目的。我尊重他们的写作态度,会适当参考值得思考的段落,但这并不是我所喜爱的行文风格。我所喜爱的,像乐天,像老舍,像丰子恺,皆是些自然成趣,真情流露的大家。也有词语风格独特的,像张爱玲,拿捏人物把握情节,当时无可比;像简嫃,每一篇散文读来都好似一首饱满充沛的诗。她们的风格独树一帜,但也是真诚的。
真诚,不仅是做人要务,写作方面更是如此。因此,虽然《教科书》因时代原因,读来颇为艰深,但也是我本人文言修养问题,且内容并不难。好的文字,给人以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我一边读,脑海中就一边浮现出蔡先生的样子。我看过老照片,对他的矮小身材,温和神态印象颇深,总把他和胡适之先生联系到一起,觉得他们的这种谦恭有礼颇为相似。
《中》是文言文优势的集中体现。一篇《德论》,几百字便能准确概述作者希望的学生形象(行文至此,想起1934年黄侃与胡适的文言白话之争,不禁莞尔),但这种简洁却不失有序。以阅读较为细致的《教科书》为例,分为上下两篇:实践心理学与理论心理学,每篇又有有诸如修己、家族等章节。一字排开,从小到大,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说整部《中》是一头牛,那么蔡元培一定希望当时的老师、学生们,如今的读者们做一名庖丁,按他的行文脉络(即这牛的骨架构造与肌肉纹理)去分析(肢解),才能最终悟得真意(将其拆解入腹)。因此,在看书前,尤其是工具书、教科书,抑或学术论文,首先看一遍目录是有必要的,它能最大限度地辅助理解且满足需要。
细读更能体会到蔡元培的伟大之处,这便是我前文所提及的,蔡的思想。生活学习中,偶有耳闻目睹身边人对于蔡等一干大师的不屑一顾,为此忧虑的同时,也不免有些宽慰。这种习以为常与不以为然,正是这种思想平民化乃至大众化的体现。倘若蔡的思想,今天仍然被视若神明一般小心供奉,那才是我们的愚昧与不幸。但我也忧虑,为他们无法体会的精神痛心惋惜。宽慰、忧虑得多了,了解得便也多了,正所谓久病成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一条便是“实践决定认识”;中国老话里,常讲一句“时势造英雄”。我们不否认时机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但进一步思考,原因在于此人本身便具有的英雄特质。蔡在前朝变法关口开始了解西学,同情维新,这为他此后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在民国初年临危受命,真正显露了他非凡的才能。倘若蔡是一名旧式文人,学习研究都死板老套,对于黎民百姓、穷苦学生毫无同情,想必也不可能生出变革之心并付诸实践。《中》里不只一次提到的男女平等、夫妻相敬、主权独立等内容,早已成为我们今天恪守的不二法门。
从古至今,大师的思想都远高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蔡也是如此。《中》的一些话语平实而富哲理,如“例言”所提“立说务期可行,行文务期明亮”,“体育”所论“夫一人之身,本不容以自私”,诸如此类,引人沉思。而其他一些观点也有待思考,如“天职与本务”“自杀”等。做学问、搞研究,所有的科学都是一样,不推崇权威,而追求真理。我们敬重蔡元培,与我们对书中观点进行讨论是不矛盾的,甚至可以在这种思想碰撞里,加深对于蔡本人,甚至对于民国的认识。如开篇所提“孝为百行之本”,正是是国人重孝的真实反映。孝本无过,但以何等形式重孝,如何看待愚孝,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了。读一本书,仿佛在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呜呼!歌德诚不欺我。
高中时,老师经常劝勉我们,如今功利地读书是为了以后自由地读书。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一百多年后,国庆长假的第二天,窗里窗外一片祥和静谧。我望着不知谁家飘荡在风中的五星红旗,如同望着1917年冬呼啸而过的风雪。那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劳碌半生的中年人走下马车,向着俯首的校役们脱帽执意。是他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而这一鞠躬,带着一身浩然正气,带着一首浩渺绝响,超越了一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