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5-11-28 12:26:11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精华)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精华)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1

再一次合上《瓦尔登湖》,好像一股凉爽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清澈见底,把我满脑子的杂想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说实话,我到此时此刻也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我所能感知的、体会的,不过是皮毛罢了。说起来,这本书与我挺有缘的,它是学校颁发的奖品。但当时得了一等奖的奖品才是这本书,而我是二等奖,不知怎的,阴错阳差,辗转之中这本书到了我的手上,我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瓦尔登湖》是美国闻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开展的时代。贪心的人类疯狂地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身处欲望旋涡中的人们难以摆脱,欲望缔造了一切又消灭了一切。

身处这样的环境下,深受爱默生自然主义影响的梭罗,只想亲近自然,回来本心。这个身材不高,但很坚实,有着浅色的皮肤,敏锐的五官,看起来好像有些肃穆的梭罗,这个被同时代的人认为是一个行为怪异的偏执狂梭罗,真的逃离了城市的喧嚣,搬去了瓦尔登湖畔隐居。他自耕自食、真正地去体验了极致简朴的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有点像游记,又不是真正的游记,他写的无非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一本极其私人化的书。如今有些人那么将私人化写作当成是一种认知狭隘的表现,但我却认为这种认知才真是有点狭隘了。哪一个人写作的初心不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想法呢?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文章的表达与深意自然也有所不同,私人化写作也是其中一种。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狭隘之说?

作者在去那里生活后,首先亲自搭建了一座木屋。那座木屋仅仅十几个平米,这意味着他没有足够的生活区域,各种生活区域不能明确区分,他须要在床上活动甚至吃饭,设施也相当不完善。最特殊的地便利是他的木屋以及他的生活完全向公众放开。他从不锁门,过路的人甚至动物都可以自由进出,屋中的食品和用具随意取用,即使他并不在家。在梭罗的`木屋中,别致好玩的玩意儿随处可见,趣味无穷,给人暖和和欢乐。

这段短暂的逃离,使平常远离俗事的他用起工具来像一个合格的农夫,他只用两只眼睛估算两棵树的高度,结果都能非常精确;他也能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估计出一头牛或一头猪的重量。这些看似俗而且笨拙的工作,使他真正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乡村生活让人保持了淳朴,而这是人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它让人活得不虚标,能够限制贪欲,懂得知足。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中的细微环节,能够细细品尝大自然的馈赠。

梭罗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他的小日子,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又烟火味十足。他让自己慢下来,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日子:早出晚归,忙于谋生,有一点闲暇的时间就泡吧、玩手机、聚会,仿佛日子于我们而言,就是日复一日单调的流水账。一切的欲望,无论是贪食、好色或是追求财产,都只是同一个东西,一个贪心缺乏的胃口。当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遗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

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当怎样亲近接触呢?精神应当怎样加快脚步,去追逐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遗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当怎样亲近接触呢?精神应当怎样加快脚步,去追逐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命题。

《瓦尔登湖》中的许多语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深刻反思。如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学问。是啊,只有当自己明白,相识自己,才能到达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往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却无视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也算是一种悲惨了吧。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明的灰心。在当代生活中,许多人都坚信锦鲤这一说法。

所谓锦鲤,就是变相地听天由命,是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光靠想象甚至是梦想来渴望到达自己目的的一种消极的手段。只去仰视星空,却不脚踏实地,你恒久也不会走出这个灰心!因而,变更命运并不是傻傻地等待,唯有努力,唯有变更,自己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牢牢地抓住,才能被自己主宰。

其实,并不是全部人都喜爱这本书,有人觉得它太静了,不符合自己的品尝;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吹嘘,为了炫耀才去阅读。真正能读懂这本书的人,能全身心投入这本书的人,消耗的不仅是时间与精力,更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然而有几个人能去做出这个变更,走到这个地步呢?

假如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静的书,走进大自然鸟兽草木之间,从而获得一种简洁、独立、大度和充溢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2

“有时候,我不能把眼前的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或手的工作。我要给我的生命留有更多余地。有时候,在一个夏天的早晨里,照常洗过澡之后,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那时鸟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或者远处公路上的辚辚声,提醒我时间的流逝。我在这样的季节中生长,好像玉米生长在夜间一样,这比任何手上的劳动好得不知多少了。这样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还超产了许多。”

以上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声》中叙述他与自然相亲的经历与感受。

尘世中摩肩接踵纷纷为利而熙来攘往的人们啊,我们为什么不学梭罗,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走出水泥钢筋的森林,奔向河边湖畔,山谷林间,亲近一下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人生的智慧。

“我们知道我们身体里面,有一只野兽,当我们的更高的天性沉沉欲睡时,它就醒过来了。”梭罗说。亲近一下大自然,让大自然唤醒你沉睡的天性吧,生活简单一点,这样就有闲暇感悟和思考。“斩除了脑中的林莽,把内心的群兽驱逐到适当的地方。”梭罗又说。

瓦尔登湖读后感3

20xx年12月17日,在咖啡馆随意选了一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瓦尔登湖》。读书先读序是多年的习惯,记得当年连《牛津高阶》买回来也是先读了余光中的序才开始查字。虽然经过短短半小时的浏览,就决定这本《瓦尔登湖》必将会出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是急不可耐的抄下了一小段何怀宏为它写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 ……此处隐藏10939个字……要2公里的距离。而是放下手机,找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拾起一本好书,坐在咖啡厅自己喜欢的角落,品一杯好咖啡,抑或是在风景怡人的公路上,大汗漓漓的跑3公里,规划好自己每月和每周的目标,去一个心怡神往已久的城市感受当地的风情......总之,就是体验美好的生活,好好的把握当下,努力的去感受生命和生活赠与我们的每一个瞬间。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一场小雨过后,知了拼命地叫着,鸟儿也吵着,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小小的村庄也因为知了的吵叫而聒噪起来。早晨,只听见一声雄鸡报晓,接着其他鸡鸣之声此起波伏,还有几头牛叫声、几条狗叫声,与它们相互呼应,山边的太阳慢慢冒出了头来,还裹在山间的白云慢慢散开,而人们才刚刚苏醒。

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山林上空,只见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主人家在蒸煮米饭,煎炒昨天从竹林里掰来的竹笋,只听见锅里炒菜“滋滋”的声音、电饭锅里米饭的“扑通扑通”冒泡的声音,只听见“吃饭了”一声,便有无数脚步声、说话声汇集一处,接着声音变小了起来,这是一家人在吃饭了。

今天吃完饭的主人家,要到田里插秧。收拾好农具的主人家来到田里,男的拉起了耕种天地的拖拉机“轰轰”地耕种着,小孩把拔好的秧草“嗖嗖”地丢入田里,女主人带着斗笠,弯着腰,快速“咚咚”地把秧草插入泥里,这时天边下起了“沙沙”小雨,一家人还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他们明白这夏天的雨是变化无常的,经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以直到一块块田地被绿秧盖满,方才满意回去,这时只听到水田里的青蛙“呱呱”地一片叫声,这便告诉人们,该回家吃饭了。

一到晚上,马路上的路灯一一亮起,川流不息的汽车的声音此刻似乎变得清晰起来。

车上面除了司机,似乎还有运货的商人、赶路的游客、回家的路人,一个个坐着车向山的尽头飞驰而去。

这时候,山里的知了、鸟、昆虫、风、的声音慢慢变小了,晚上猫头鹰会在某棵树上乱叫几声,吃过晚饭的人,静悄悄地坐在窗子面前,脑袋里:

过去的声音、现在的声音、未来的声音就像蒙太奇一般快速闪过,应该没有此刻更安静的时候了吧!

这时,他拿起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慢慢看了起来,直到看见了这一首诗歌:“

我的梦想

不是装点诗行;

我无法比居住在瓦尔登湖

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它的石岸,

是清风拂过湖畔

它的水和沙晶莹

闪亮在我的手心,

在我的手心里捧着的

是它的水和它的沙,

它幽深的胜地

高踞在我心里。”

我在想,梭罗难道不是陶渊明吗?他一个人从城市回来,住到了纯净的瓦尔登湖:一个人在湖上钓鱼、划船、吹笛子;观赏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和湖水的涨落和湖水的颜色。

从湖里的鱼、水草和湖边的动物和湖底的树木、想到了湖的传说:因为地震形成此湖,以印第安人名字命名湖),一个人在湖边自给自足两年,只为践行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

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正如那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从自然中寻找到乐趣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我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个静静的下午,世人忙着他们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阅读。徐迟在译本序言里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然而收获的快乐,使我想叫喊,无法安静。我读了多久,就快乐了多久。之后,夜慢慢弥漫了上来,我走到户外。脚踩大地,感觉它已变成了一个富矿,我面对着数之不尽的珍宝,欢喜异常。抬头望天,星空像是为我开启了天幕,在那里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么美好与玄妙。我知道瓦尔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泪,滴到了我心上。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段生活赋予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他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变的富足与无忧,只要我们“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针一线密密缝,为我们缝出了一双这样的靴子。

瓦尔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师和朋友爱默森的私人领地。征得他的'同意后,梭罗拿起一把斧头,勇敢地走了进去。“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在湖畔,他用双手建起了一个约14平米的小木屋,开始了他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生活。在这段不朽的时间里,他自己开荒种地,或渔或耕,得以糊口,思考和写作。

他过着至俭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瓦尔登湖水,岸上的松,飞翔的小鸟,林间的花丛一样,沐浴在无量的光辉里,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和宁静。文明社会把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却找不到原始生存状态下的充实和幸福。看着那些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我想告诉他们:亲爱的你们啊,快到这里来,听听梭罗怎么讲。

他不劝说大家放弃掉我们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过上自耕自种的简朴生活,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选择了你的方式并坚持,一个贫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国王。

对那些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他说,“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你认为成功的路只不过是其中一条。不要拿你的尺子来去衡量和鄙薄另一个。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诗:今日为是,昨日为非;法国为乐,英国为悲。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为我们上了课: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究竟谁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清醒,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性。虽然一亿人中才有一个人过得诗意和神圣,但有了这个向往,我们就可以“去探寻生命中更高的纬度”。去探寻,去追求,我们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即便从现在才开始上路。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瓦尔登湖》就是那封“远方亲人的来信”,是150年前的梭罗用他的清醒与诚恳写就。

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泉映月》,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瓦尔登湖》却让我站起来,从水沼中走开,并给我“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一双,于是我开始飞翔。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海子卧轨前,书里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可怜的孩子,连死也要带着它上路。我想另一个天国里会有他的幸福,在那里,和梭罗一样,他开始每天“关心粮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泪”。我也想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还有没有垂钓种庄稼的梭罗,看看他的小木屋,破旧的四壁闪烁着怎样的光芒。但是梭罗告诉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圣,瓦尔登湖就在我心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精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