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时间:2025-11-23 10:13:04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

一、先秦简史

1、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起兵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迁都镐(hào)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1)武王伐纣,开“革命”理论之端。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

(2)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开端,此人文文化后来被孔子继承。礼是在维持“异”的基础上平定人心,即“不怨”;乐则是在异的基础上达到“和”的效果。礼乐合起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历史证明,片面的强调平等,是妨碍历史进步的。现实的'不平等性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维持,社会才能发展。(当然,孔子之礼,在接受现实是不平等的基础上,有一个目标的平等,即“仁”的理想上的平等;西方是主张人生来平等,然后追求结果的不平等。)但是,有一个问题,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不平等,但是不能不公平。

2、公元前771年,迫于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迁以后为东周(前770年—前476年)。可见秀才是打不过兵的。所以秀才要想立足,就要做会打仗的秀才。

3、春秋五霸①: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齐、晋、楚、秦相继称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五霸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王道”之治,历朝历代实践上都是“霸道”,亦即靠武力取得政权,没有文化的基础,建立政权之后再以文化粉饰之。孔子比较推崇管仲,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如果说孔子是会打仗的秀才,齐桓公就像是念过书的兵。

4、战国七雄:

楚国||鄢郢||湖北江陵西北yānyǐng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2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目录

第一部分、实话孔子

1 、夫子何人

2、学而优则仕

3、君子固穷

4 、头号教书匠

5、谁是好学生

6、伤心事与玩笑话

第二部分、儒墨之争

1、儒与侠

2、孔子的'药方

3、墨子的药方

4、两位侠士

5、三大分歧

6、儒墨再评价

第三部分、儒道之争

1、隐士哲学家

2、从杨朱到老庄

3、无为之谜

4、道之谜

5、老庄之别

6、儒道再评价

第四部、儒法之争

1、血染的思想

2、谋士的哲学

3、横行霸道

4、两面三刀

5、人性是个问题

6、儒法是非

第五部、前因后果

1、事出有因

2、以人为本

3、新文化与新制度

4、命运呼叫转移

5、士人的崛起

6、魅力所在

第六部、继往开来

1、灰色的般票

2、墨子与杨朱

3、老子与庄子

4、再说法家

5、爱的呼唤

6、正义和自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3

读《先秦诸子百家》有感——以人为本

邹坤超恭读《先秦诸子百家》,不望尽取古人之精髓,但求彻悟其一道便受用一生,学处事更习处世、研做事更究做人。人乃寰宇一个体,却无人不敢为、无人不能为之事,“以人为本”终成个人成就、公司发展、社会进步、历史变迁永恒的基石。结合自己营销岗位工作的浅谈几点“以人为本”的感想。

一、以自己为本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孟子·尽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顺境不得意、逆境不失意,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坚定,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工作是生存所必须的,也是实现自我的平台。随着市场营销状况的变化、市场营销理念的更新对营销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才能紧扣市场营销的原则,掌握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战术,克服市场营销的问题,规避市场营销的误区。以自己为本,加强学习的能力、启发开阔思维、敏感洞察市场、提升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

二、以客户为本

市场营销是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为消费者或顾客提供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提供的是商品还是服务这些都是客体,客户才是主体、才是关键,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将公司的商品或服务展示给他们,将公司的诚意和态度展现给他们,促成合作的成

功。人与人间需要的是诚信,以客户为本就是要以诚为本以信为根。

三、以对手为本

经济的发展,使得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常情况下,企业看好的顾客,竞争者也会看好。当某一部分顾客对某种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的时候,市场就产生了。与此相对应,欲以生产经营类似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个市场需要的竞争者所组成的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人往往得意自己的优点却容易忽视自己的弱点就像总是盯着别人的弱点却不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一样,通过对竞争者的界定、对竞争者的分析及观察竞争者的反应等来制定和调整营销方案和策略,在确定业务领域时还必须对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对手为本,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4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xx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 ……此处隐藏4451个字……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9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

墨子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等。

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对于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遵循着党和国家的脚步。但同时,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爱人,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0

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找到久违的“道德”力量——读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有感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福音。由于金融大鳄的“道德”的缺失,过度“贪婪”,引发了金融海啸,殃及各国企业和平民百姓,造成世界的不和谐。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有些高官、高管经不起花花世界诱惑,“道德”的缺失,因不择手段的.贪腐,受到法律制裁。因特网给人们带来信息传递快捷和便利,同时带来信息负面效应,人们开始担忧的是道德水平下降,独生子女的叛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人对金钱的追求,采取尔虞我诈的手段,忽略起码的道德修养等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病,造成社会不和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时代一个课题。

读了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时,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台上这门课。如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于丹讲论语、于立群讲《史记》等,央视“百家讲台”系列节目成为百姓的观看电视热点,实际上“国学”也在全国悄然掀起。人们需要正在寻找这一颗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璀璨的优秀文化瑰宝,找到了久违的“道德”的力量。而“国学”可以缓解及避开这些社会病。

如今在中国崛起之际,国内再次兴起“国学”热这股古风,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些地方出现久违的私塾,这些孩童们又像过去几代人一样,捧着《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的通俗读本读起来。这些孩子不仅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到“敏而好学”的道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好的运用起来。

“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及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加上汉赋、唐诗宋词及历史史学等和学术体系。不过,普通人理解的“国学”,就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

我认为,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弘扬了“国学”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经典。这本书,使我了解到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价值体系,指导人生智慧结晶。在这本书中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