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

时间:2025-09-27 08:00:07
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

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1

《落日的幻觉》是由黄天祥写的一篇说明文。它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3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

A.对生活充满热情

B.对生活麻木不仁

(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

(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人云亦云

(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

(6)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